第448章 齿轮玄机(1 / 2)

实验室的恒温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林教授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调至最高,目镜中浮现出的景象让他屏住了呼吸。陨铁小球的横截面像切开的核桃,内部嵌套着七组微型齿轮,齿牙细密如蜂房,间距仅0.01毫米,在冷光下泛着暗哑的金属光泽。

“这精度……”他喃喃自语,指尖在控制板上轻点,三维建模图在屏幕上缓缓旋转,“现代最先进的数控机床也做不到这种公差。”齿轮的齿廓呈完美的渐开线,啮合处的间隙甚至能通过分子级别的润滑剂,这种工艺已经超出了地球文明已知的加工极限。

姜绾俯身看向显微镜,目镜中的齿轮突然反射出一道微光。她想起三星堆神树第7根枝干的榫卯结构,那些青铜齿牙的倾斜角度与眼前的齿轮惊人地相似。“取一根头发丝来。”她朝助手伸出手,当发丝悬在显微镜下,恰好能嵌入齿轮的齿间,两者的间隙不超过0.005毫米。

“不是铸造的。”负责材料分析的研究员突然开口,他的光谱报告显示齿轮材质含铱元素,这种稀有金属在地球地壳中的含量仅为千万分之一,“是锻造后用某种能量束切割的,切口处有熔融痕迹。”

林教授用特制的纳米探针小心拨动最内侧的齿轮,探针刚触碰到齿牙,整个小球突然发出“咔哒”轻响。屏幕上的星图投影开始旋转,“紫微左垣”的星点像被无形的线牵引,连成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终点直指猎户座β星,也就是参宿七的方向。

“螺旋角37度。”姜绾迅速记录数据,这个角度与萧决拓片上星图的扭曲角度完全一致,“与地轴倾角的余角相同,像是在模拟地球的公转轨迹。”

更惊人的是,当齿轮转动到第七圈时,小球表面突然浮现出一行甲骨文,翻译后是“天枢动,地轴转”。这六个字与墨家典籍中“昆仑墟的通天柱会随星象转动”的记载不谋而合,仿佛这颗陨铁小球就是通天柱的微缩模型。

姜绾突然转身冲向储藏室,那里存放着她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古董机械表。当她拆下表芯,将其中一枚齿轮放在显微镜下与陨铁齿轮对比时,实验室里响起一片抽气声——两者的模数完全相同,都是0.3毫米,齿顶圆直径的误差不超过0.01毫米。

“不可能!”小李的声音都在发颤,机械表的齿轮制造标准是19世纪才确立的,而这颗陨铁小球至少有三千年历史,“这就像……三千年前的人提前知道了现代工业标准。”

姜绾的指尖划过机械表的发条,突然想起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胸腔内的青铜链。那些链节的尺寸与机械表的传动齿轮也存在微妙的比例关系,像是同一套系统的不同部件。“启动声波探测器。”她按下按钮,当28hz的超声波穿过陨铁小球,齿轮的共振频率与实验室里那尊西周青铜鼎的固有频率完全同步。

就在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所有齿轮开始自主转动,实验室里的青铜器皿——从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到战国的编钟——都开始轻微震颤,表面的铜绿簌簌剥落,露出底下泛着金光的金属基质。

“频率相同。”林教授盯着频谱仪,所有震颤都稳定在432hz,这个频率在古印度音乐中被称为“宇宙的基本频率”,“它们在通过共振传递能量。”

姜绾将机械表的齿轮贴近陨铁小球,两者的齿牙竟开始缓慢咬合,像是两块拼图找到了彼此的位置。当完全啮合的瞬间,小球投射的星图突然分裂,螺旋线的每个拐点都弹出一组坐标,经换算后恰好对应着地球上七个异常磁场区,包括昆仑山的“地狱之门”和百慕大三角。

“这是导航系统。”她的声音带着激动,“陨铁齿轮是核心,地球的磁场是介质,青铜器是信号放大器。”三千年前的设计者用最原始的材料,搭建了一套能与现代科技兼容的全球定位系统。

此时的古代线,萧决正对着密道石壁上的齿轮机关发愁。那些青铜齿牙的排列方式与他佩剑的剑格凹槽完全吻合,却始终找不到启动的方法。当他想起姜绾曾说过“现代机械表的齿轮或许能提供线索”,突然从怀中摸出一枚墨家特制的铜制齿轮——这是他在机关城学到的第一个机关零件。

铜齿轮被嵌入石壁的瞬间,整面墙突然发出轰鸣。那些青铜齿牙开始转动,在地面投射出与现代实验室相同的螺旋星图,参宿七的位置亮起红光,恰好照在密道尽头的石门上。

“原来如此。”萧决的指尖划过石门上的凹槽,那些纹路与陨铁小球的齿轮齿廓完全一致。他转动铜齿轮到第七圈,石门缓缓打开,门后的甬道两侧,立着十二尊青铜人像,每尊人像的胸口都嵌着一枚与陨铁小球相同的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