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路,”司马懿的声音清晰而沉稳,打破了暖阁内的寂静,“可由凉州都督张辽将军,亲率三万精锐之师,自散关而出,直扑汉中门户。目标明确:沔阳、安阳,最终剑指南郑!此一路,乃正面攻坚之主力,需张将军发挥其勇猛善战之长,以雷霆之势,撕开蜀军在汉中北部的防线。”他一边说,一边似乎在空中虚划出进军路线,徐晃听得微微颔首,这符合他用兵的习惯,正面对决,硬碰硬。
“第二路,”司马懿继续道,目光转向仿佛能看到东南方向,“命白善将军尽起所部五万兵马,自东路而出,全力进攻西城与上庸关!”他稍作强调,“此二地乃汉中东部险隘,亦是连通荆州与益州之要道。白将军若能攻克此地,不仅能与张辽将军形成东西夹击汉中之势,更能切断汉中蜀军可能来自荆州方向的援救之路,甚至威胁蜀国在荆州的部分利益。此一路,与张辽将军一路,互为犄角,乃是我军夺取汉中郡的真正核心力量。”
他说到这里,刻意停顿了一下,让在座众人消化这前两路大军的部署。这前两路,仍在常规的理解范畴之内,只是强调了东西并进,分散蜀军兵力。
“而第三路,”司马懿话锋一转,引入新的变量,“可令屯驻于豫州的张绣将军,出动五万兵马,南下猛攻蜀国所辖的南阳郡!”他看向郭嘉和沮授,知道他们能立刻领会其深意,“南阳郡并非汉中,但乃是诸葛亮极为重视之地,听闻其在此处大力推行屯田,积蓄军粮。攻打南阳,一则可捣毁其粮草重地,乱其后方;二则,可迫使诸葛亮分兵救援,减轻我汉中主战场的压力。此乃攻其必救,乱其阵脚之策。”
郭嘉眼中精光一闪,羽扇轻摇的速度慢了下来,显然开始认真思考这一路的可行性。
“第四路,”司马懿的声音压低了一些,带着一种算计的意味,“则需借助外力。请陛下下旨,令附庸我国之石国国王屈出汗,集结其本部兵马,同时命并州张燕都督,调派其留守在石国与蜀国边境的宋宪将军所部,与之组成联军。”他用手势比划了一个牵制的动作,“此联军不必强求攻破蜀国重镇广汉郡,其要旨在于‘佯攻’与‘牵制’。大张旗鼓,制造声势,做出欲直捣蜀国腹地的姿态,迫使蜀国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驻防于广汉一线,不敢轻易北调支援汉中。如此,汉中蜀军更为孤立。”
听到这里,邴原和盖勋的眉头稍稍舒展,如果第四路主要是佯攻和借助附属国的力量,那么对北汉本国国力的消耗确实会小很多。
司马懿再次停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吴权身上,说出了最为关键、也最大胆的第五路谋划:“最后一路……此路并非沙场兵马,却胜似千军万马。需请陛下派遣一位能言善辩、深谙纵横之术的重臣,携带重礼,秘密出使江东吴国!”
他此言一出,连郭嘉都放下了羽扇,凝神细听。利用吴国?这可是一个极其微妙而危险的策略。
司马懿不慌不忙地阐述:“使者需极力向北汉大举进攻蜀国之决心与胜算,言明蜀国灭亡在即。继而可游说吴主孙权:北汉伐蜀,吴国岂可坐视?此乃天赐良机,吴国当趁此机会,发兵攻打荆州目前仍在蜀国手中的南郡与武陵郡!若吴国能攻下此荆西二郡,则荆州全境尽归吴国所有,其梦寐以求之长江全屏防线或将达成。”
他话未说完,邴原已经忍不住迟疑地插话问道:“吴国……岂会轻易为我所用?更何况,他们凭什么相信我们?又凭什么要出兵?即便出兵,他们又怎会愿意用徐州广陵郡来交换?”广陵郡是江东插入北汉的一颗钉子,北汉国一直欲收回而后快,而南阳郡则属于中原腹地,沃野千里,价值更大,但目前还属蜀国,如何交换?
司马懿微微一笑,似乎早已料到有此一问,他看向吴权。果然,吴权若有所思地接过了话头,他的穿越者视角让他对孙权的心理和东吴的战略取向有更深的把握:“司马爱卿此计,深得纵横之妙。邴相所虑,确有道理。但以朕对孙权的了解,相比起淮河前线的广陵郡,南阳郡的富庶沃土,对其或许有着更大的吸引力。若能全据荆州,巩固长江防线,对其霸业之诱惑,远超一个江北的广陵。但是,”吴权也强调了一个关键前提,“这一切的前提是,吴国自身是否有能力,趁此机会一举攻下南郡和武陵郡。若其自觉力有未逮,或担心我军灭蜀后反悔,此计便难成。”
这时,郭嘉已经完全明白了司马懿的整体构思,他脸上露出叹服的神情,击掌称赞道:“妙啊!陛下!司马议郎此‘五路进兵’之策,实乃奇谋!五路齐发,声势浩大,看似全面进攻,实则虚实结合,借力打力!真正需我国投入主力、消耗巨大的,仅张辽、白善两路主攻汉中之军。张绣一路攻南阳,是扰敌后方;石国与宋宪联军是虚张声势;说吴攻荆,更是驱虎吞狼,将吴国也拖入战局,令蜀国四面受敌!如此,确如司马议郎所言,无需国内再大举增兵,却能最大限度地牵制、削弱蜀国,使我主攻汉中之路,胜算大增!奉孝佩服!”郭嘉虽然好胜,但对真正高超的谋略从不吝啬赞赏。
吴权见核心谋士郭嘉也如此肯定,心中再无犹豫,顿觉豁然开朗。司马懿这一策,几乎完美地回答了沮授“精而不取多”、“见好就收”的模糊建议,也部分缓解了邴原、盖勋关于国力消耗的担忧。
“好!”吴权霍然起身,脸上露出决断之色,“便依司马爱卿之策!拟旨!”
他目光锐利,语速加快,展现出高效的决策能力:“即刻传旨凉州都督张辽、东路统帅白善、豫州张绣、石国宋宪,依司马懿所献方略,四路并进,择日对蜀发起攻势!”
“另,”他看向一旁负责文书的中书舍人,“擢升建议郎司马懿为兵部郎中,参赞军机。”
最后,他目光落在一位以文采和辩才着称的大臣身上:“命礼部尚书陈琳,为朕特使,携国书重礼,即日启程,出使吴国!务必要说动孙权,与我相约,共击蜀国,取其荆西之地!”
一道道命令从这间小小的暖阁中发出,一场基于宏大战略构思的多路进攻,即将拉开序幕。而献出这关键一策的司马懿,虽然只是从建议郎升为兵部郎中,却已然一步踏入了北汉王朝最核心的决策圈层,开始了他真正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