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子可能瓜子嗑多了口干,抓起李岩的茶杯一口气喝干,“七弟,你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看的这么重,你肯定提倡一生一世一双人,那你对通奸怎么看,发现通奸的人会比大明朝处罚还要重吗?”一说道这种话题谁都来了精神,我眼睛瞄到小梅都在房门后面偷听,我对李岩道:“李公子,大明对通奸是如何处罚的,我对大明法典不是太清楚,”李岩道:“基本法定刑:无夫奸杖八十,有夫奸杖九十;强奸绞刑。两大加重:亲属相奸入“内乱”更重;监临主守相奸加二等并罢职。程序与执行:需在奸所捕获;妇女杖刑去衣受刑。官吏如果利用职务之便,和辖区内的女子通奸,会罪加二等,永不录用,”我也是刚清楚大明律的这一条规定,难怪明朝有钱权交易,从来没有听说过权色交易,就是法条里短短的这几个字,就杜绝了权色交易,想想某些地方,把管辖地变成自己的后宫,真是骇人听闻啊,
红娘子着急道:“七弟,你回答我的问题啊,”我只好收回思绪,“对通奸罪的处罚,我们大同部落就沿用大明的法条,对通奸者严惩,就是保护底层人交配权,交配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名誉权一样重要,试想,若不对通奸者从严从重处罚,那稍微有一点点权势的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地睡别人的媳妇,那就彻底动摇了华夏的血脉传承,动摇了血脉传承也就是动摇了以家为基础的社会结构,那整个社会必然动荡,一个男人一生的奋斗就是为了家庭,若自己的媳妇别人可以随便用,孩子也不一定是自己的,男人凭什么还要奋斗,不对通奸者加以严惩,会使整个道德体系崩塌,经济结构摧毁,社会陷入无休止的混乱动荡。”红娘子惊讶道:“就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影响竟然有这么大?”我都不方便和她说通奸让很多不治之症大面积传播,有些地方文化传统彻底丢失,连人种都让人悄悄换了。
胡高仁感慨道:“治大国真如烹小鲜啊,”我也笑道:“烹小鲜需轻翻少动、调料适度,否则鱼肉易烂、味道失衡;治国亦当如此,核心是避免政策朝令夕改、政令繁苛或过度干预,保持制度与政策的稳定性,让社会在有序框架内自然运转。强调顺应社会运行规律,不凭主观意志“折腾”,既反对“放任不管”,也摒弃“全面掌控”,主张在关键处精准发力、动态平衡,以“政简刑轻”减少对百姓生产生活的束缚,最终实现安居乐业。这一思想不仅是古代治国智慧,也为后世处理治理与民生、干预与活力的关系提供了辩证视角,凸显“道法自然”与“民本”的深层追求。”
红娘子笑道:“这治国还和炒菜联系起来了,我怎么不懂呢?”红娘子看向我,我可没义务让她理解,我看了李岩一眼,李岩马上明白,只有他来给红娘子解释了,“刘邦、汉文帝等统治者借鉴“烹小鲜”的智慧,不随意折腾——废除秦朝苛法、减轻田租、鼓励农耕,如同用“文火慢烹”,只在关键处(如稳定边疆、抑制豪强)适度调控,不干扰百姓生产生活。正是这种“少干预、保稳定”的治理,让汉初经济逐步恢复、人口增长,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恰似小鱼在适度火候与极简调味中,慢慢呈现鲜美的本味。若将一国经济比作待烹的小鱼,官府的角色不是“反复搅拌”(如频繁出台朝令夕改的产业政策、过度干预工坊的经营),而是维护公平竞争的“烹饪环境”(如完善反垄断法、保障市场秩序),在经济过热时适度“降温”(如微调利率)、在民生领域“补味”(如完善社会保障),避免因“过度操控”破坏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控,正是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诠释——不折腾市场活力,只在关键处守住底线,让经济在稳定框架内自然发展。”我又补充道:“比如大明的盐铁茶官府专营,光盐这一块,理论上朝廷可以一年有一千多万两的税收,可实际上一年只有一百多万两的税收收入,茶叶也该有几百万两的税收,可笑的是一年只收到几两银子。”红娘子感慨道:“这一个国家治理的好坏相差这么大啊,”
第二天,红娘子果然把家搬到壹号院了,住进了四进院子,周翠花原来住的房子被红娘子他们住进去,小梅给他们送了鸡鱼肉蛋祭灶,当天晚上庆祝乔迁之喜,也简单摆了一桌暖宅宴,一个院子里住着,胡高仁和杨兴武也都送了祭灶礼,晚上一起参加了暖宅宴,这暖宅宴也是小梅带着吴妈小娟她们操持,红娘子是重点保护对象,大家都让她坐着休息,一个院子里的邻居,经常在一起喝酒一点也不拘束,很快酒菜上桌,大家都吃喝起来,一阵吃喝之后就进入聊天模式,杨兴武道:“我们沈阳是汉人、蒙古人、高丽人混居的大城,这过年各个民族的风俗都不一样,汉人过年都是穿红色喜庆的衣服、贴春联放鞭炮,蒙古人过年都是穿白色的衣服,互送哈达,举办摔跤赛马,高丽人和汉人过年风俗相近,说难听点,汉人办丧事的时候才全部白色,这两族的人混居在一起过年,一边像办喜事,一边像办丧事,这也太那个了,”胡高仁连忙道:“童言无忌,童言无忌,人家乔迁之喜你乱说什么,”
杨兴武这个大老粗,无心的一段话,说出了不同民族之间混居的风俗融合问题,我问李岩道:“李公子,你说如何解决不同民族混居时,风俗相冲突的问题?”李岩道:“族长垂询,属下斗胆进言。如今城内汉、蒙古、高丽三族共庆新春,风俗有别本是常情,若要消弭冲突,关键在“尊异而求同,共乐以凝心”。对各族习俗,当先存尊重之心——汉人贴春联、守岁,蒙古同胞着白衣、祭火,高丽乡亲做米糕汤、祭祖,这些都是各族安身立命的根脉,不可强求一致,反倒可让大家各展其俗,譬如在集市设“岁俗棚”,汉人展门神、蒙古献奶酒、高丽演跳板,彼此看个新鲜、知个门道,偏见自会少些。
再寻共同之乐聚人心。春节本是辞旧迎新、祈盼安康的日子,这新意三族并无不同。可由部落牵头,初一设“团圆宴”,桌上既有汉人的饺子、蒙古的手扒肉,也有高丽的打糕,各族男女老幼围坐同食;午后办些不分族群的热闹事,比如孩童放风筝、青壮年赛箭术,输赢不论,只图欢喜。
人心齐则风俗不相冲,各族见彼此心意相通,又能自在守着自家规矩,自然能和和气气过好这个年,往后也能共守这沈阳城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