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有教无类(1 / 2)

【“昭文兴学”推到第三年,大乾的学堂就从原先的“州府才有官学”,变成了“县有县学、乡有乡塾”——连偏远的西南山区,都有了用竹子搭的学堂,里面挂着“有教无类”匾额。

有次袁泽微服私访,走到江南一个小乡塾,看见里面坐着二十多个孩子,有穿粗布短打的农家子,有梳着双丫髻的姑娘,还有两个跟着做生意的父亲来的外乡娃。

教书先生是个懂农家的老秀才,正拿着《农政全书》的抄本,给孩子们讲“怎么看土壤颜色选庄稼”。

手里还攥着一把黄泥土、一把黑泥土,让孩子们摸一摸、闻一闻,说“黄泥土保水,种水稻好;黑泥土肥,种豆子好,这都是祖辈传下来的真学问,比光背‘粒粒皆辛苦’管用”。

袁泽站在窗外看了半晌,临走时还跟老秀才说:“别光教农家的学问,下次再找个懂算术的先生来,教孩子们算收成、记账目——百姓过日子,又要会种地,又要会算账,才过得明白。”

那老秀才后来逢人就说:“昭文帝陛下心里装着的,是咱们百姓实实在在的日子,不是那些‘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空道理。”】

【而王阳明牵头编的《天下大典》,也在昭文二十年正式刊印发行——全套一百二十八卷,用的是新统一的“乾文”字体,不仅送了各州府的官学、藏书楼,还特意印了简装本,低价卖给民间的书坊。

有个开书坊的掌柜说,简装本刚到的时候,每天都有农夫来买《农家辑要》,书生来买《法家浅解》,连城里的工匠都来寻《工家营造图》,以前“书只给儒生读”的日子,彻底过去了。

这《天下大典》的发行,简直是知识的大普及啊!各种身份的人都能读到自已需要的书,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以前书是儒生的专属,现在成了大众的财富,这变化可太大了,都是‘昭文兴学’的功劳啊!”

大典完成那天,袁泽在皇宫的文华殿设了宴,宴请王阳明、赵渊和两百多位编书的学者。

席间袁泽举起酒杯,对众人说:“朕当年要推百家争鸣,有人说朕是‘弃正道、崇异端’,说朕会毁了大乾的文脉。

可今天看着这部《天下大典》,看着各地学堂里的孩子能读上不同的书,看着朝堂上有懂农家、法家的官员办事——朕知道,朕没做错。”

“文脉不是只有儒家一条,是天下所有能帮人、能利国的学问凑起来的;国家要活,也不能只靠一种想法,得让各种学问好好争、好好融,才能长出新东西来。”

王阳明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听力有些弱,却紧紧攥着酒杯,眼眶发红地说:“陛下说得对!老臣编了一辈子书,今天才明白,最好的书不是‘只讲一家理’,是‘能容百家言’。

这部大典,能让后世知道,咱们大乾的学问,是活的、是暖的,是能跟着百姓日子走的。”】

博主忍不住说道:【“这君臣二人,对学问的理解那是相当深刻啊!袁泽力排众议推行百家争鸣,现在看来,效果显著,确实没做错。

王阳明编了一辈子书,最后也领悟到了学问包容的重要性。这一顿宴,吃得值啊,不仅是庆祝大典完成,更是对大乾学问发展方向的肯定。”

那天的宴会上,没有文武百官的拘谨,只有学者们的畅谈——有人说要去西北教牧民读《畜牧要术》。

有人说要去南方教农民种双季稻,还有人说要把法家的律法编成通俗的歌谣,教百姓都懂规矩。

袁泽听着,笑着说:“你们尽管去做,朕给你们当后盾——只要是为了百姓好,朕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