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百姓(1 / 2)

[昭文帝心里非常清楚,一项政策的实施是否得当,最终还是要看它对老百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老百姓才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

普通百姓可能没有太多高深的学问,但他们对生活的实际体验却是最真实的。当一个政策对他们不利时,他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表达出自已的不满和愤怒,甚至可能会破口大骂。

与大臣们不同的是,他们可没有像大臣们那样需要在昭文帝的统治下讨生活,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顾虑和顾忌,更不会像大臣们那样,即使心中有再多的不满和怨言,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骂出声音,最多阴阳怪气一下。]

[百姓骂人,总比不骂的好。说明对大乾存在希望,希望其越来越好,反之,他们连骂都不想骂,他们会用行动告诉你,他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哈哈,昭文帝这是把百姓当‘政策质检员’啦!大臣们是‘官方客服’,说话绕弯弯,百姓是‘野生测评师’,不爽直接开骂,简单粗暴但好用。建议给昭文帝颁个‘最懂用户体验’帝王奖,让后世那些‘闭门造车’的帝王们好好学学怎么当‘产品经理’。”]

[“大臣:我不敢骂,我要吃饭;百姓:我敢骂,大不了饿死!昭文帝:就喜欢百姓这‘直球’性格~想想大臣们阴阳怪气,百姓直接开骂,画面感拉满,帝王吃瓜(百姓反馈)还能治国,这波操作666!”]

[“本质是权力结构问题——大臣依附皇权,百姓相对独立,所以反馈更真实。昭文帝利用这种‘独立性’获取真实信息,既体现了统治智慧,也反映出封建时代百姓声音的珍贵。能突破阶级局限去倾听,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帝王高居九重,却愿俯听市井骂言,把苍生苦乐作镜鉴。百姓的骂声,是人间最粗粝的真话,昭文帝握这面镜,照见的是治国初心,也照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老真理,读来令人动容。”]

天幕下,百姓们心虚不已,不是故意骂的,要是政策好的话,谁吃饱了撑的去骂人。

几位大臣在府中谈论。一个大臣甩着朝珠冷笑:“昭文帝陛下竟总往市井钻,听那些泥腿子叫嚷。”

礼部侍郎孙方端着茶附和:“百姓连字都不识,懂什么国策利弊,听他们骂骂咧咧,能成治国大事?”

户部侍郎李绅也捋须摇头:“沙场拼杀、朝堂谋略,岂是目不识丁者能参透,昭文帝陛下听这无用之言,实在荒唐。”话语间,满是对昭文帝重视百姓声音的不屑,仿佛百姓的生活疾苦与真实反馈,在他们眼中只是无关紧要的嘈杂。

如果袁泽此时在他们身边,反驳地对他们说:“百姓是不懂,但是他们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