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雷架的拼装在暴雨暂停的黎明开始。杜志远站在左岸的悬崖边,看着王燕用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对岸的平台上,村民们正用撬棍调整基座水平度,每毫米的误差都需要几十公斤的石块来垫平。
"第一组桁架吊装。"随着杜志远的指令,直升机吊着桁架缓缓升空。陈磊带着两名队员,系着双重安全绳沿岩壁下滑,准备在半空对接螺栓。雨雾中,钢索突然剧烈摇摆,桁架一端撞上岩壁,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
"停吊!"杜志远心脏骤停。陈磊在半空中荡出老远,好不容易抓住岩缝,对讲机里传来他急促的呼吸声:"螺栓孔变形了,误差约3毫米。"
3毫米,在地面或许微不足道,但在悬空的桁架上,足以让整座桥的受力结构失衡。杜志远立刻让直升机将桁架放回地面,拿出便携式液压矫正器。"王燕,计算矫正后的应力变化。"他蹲在泥泞中,汗水混着雨水滴在矫正器的压力表上,指针每跳动一格,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第二次吊装在两小时后。这一次,杜志远亲自带队在右岸指挥。当桁架终于精准对接时,两岸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桥面铺设需要在桁架上搭建临时作业平台,而此时山风渐起,风速已达8米/秒。
"所有人检查安全绳!"杜志远第一个爬上桁架,冰冷的钢铁在雨中滑得像泥鳅。他每走一步,都要用登山锤将防滑钉敲进桁架横梁。陈磊背着成捆的桥面板跟在后面,脚下是百米深的涧水,云雾在身边缭绕,仿佛行走在云端。
下午三点,当最后一块桥面板固定完毕时,暴雨再次倾盆而下。杜志远站在桥中央,看着雨水顺着贝雷架的网格流下,形成一道道银色的水帘。突然,对岸传来惊呼——一块桥面板因卡扣松动,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别动!"杜志远大喊着扑过去,用身体挡住那块悬空的面板。冰冷的雨水灌进他的衣领,手指在湿滑的钢面上摸索着卡扣。身后,王燕递来备用螺栓,陈磊用身体顶住他的后背。当最后一颗螺栓拧紧时,杜志远才发现自己的手掌被划开一道口子,鲜血混着雨水滴在崭新的桥面上。
第四章:通车的黎明
通车前的夜晚格外漫长。暴雨持续冲击着临时桥梁,杜志远带着队员们每隔一小时就检查一次螺栓扭矩。王燕守在笔记本电脑前,实时监测桥梁的应力变化曲线,屏幕上的绿色波纹在暴雨的干扰下微微颤动。
"左岸第三个节点,应力超过预警值12%。"王燕的声音带着紧张。杜志远立刻带着陈磊打着手电筒爬上桁架,发现一块楔石被雨水冲刷后松动。他们趴在冰冷的钢面上,用液压千斤顶重新顶紧楔石,再用防水帆布包裹加固。当处理完所有隐患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第一辆货车驶过桥面时,杜志远站在桥头,能清晰地听到车轮碾过钢板的哐当声。货车司机探出头,朝他竖起大拇指,车厢里的春茶鲜叶还带着露水的清香。紧接着,救护车鸣着笛驶过,担架上的病人向队员们挥手致意;满载教材的面包车开过,车窗里伸出孩子们兴奋的小脸。
李乡长带着几个茶农赶来,手里提着刚炒好的新茶。"杜队,尝尝我们桃花坪的明前茶。"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将滚烫的茶杯塞进杜志远手里,"桥断那天,我以为这季茶全得烂在山里。"
杜志远抿了口茶,温热的液体驱散了彻夜未眠的疲惫。他看着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想起昨晚在桁架上看到的星空——暴雨间隙,云层裂开一道缝,北斗七星清晰可见,像指引方向的明灯。
"队长,总部来电,说贝雷架使用期不能超过15天。"王燕拿着卫星电话走来。杜志远点点头,望着远处正在勘测新桥址的工程队,山雾中,挖掘机的灯光像星星一样闪烁。
"告诉乡亲们,"杜志远放下茶杯,雨水在他脸上留下纵横的泥痕,"临时桥只是开始。等天晴了,我们要在这里建一座永远冲不垮的桥。"
晨雾中,杜志远团队收拾好装备,准备赶往下一个任务点。身后,桃花坪的孩子们在临时桥上追逐嬉戏,笑声像银铃一样洒在青峦山间。而那座横跨涧水的钢铁桥梁,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着微光,像一条连接希望的纽带,将断裂的山谷重新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