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突破点(1 / 2)

红海素的生长谜题

叶之澜盯着培养皿里泛白的藻类细胞,指尖在载玻片边缘掐出了红印。刚冒头的喜悦还没焐热,就被“氧气耗尽”的难题砸得粉碎——培养基里的溶解氧数值还在往下掉,那些刚舒展的丝状物像被抽走了力气,软塌塌地贴在玻璃壁上,连带着细胞里的红色都淡得快要看不见。

“耗氧快,说明它的代谢模式和普通藻类完全不一样。”萧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捏着刚打印出来的检测报告,指腹在“呼吸速率”那栏数据上反复摩挲,眉头拧成了死结,“普通浮游藻是‘白天光合产氧、晚上呼吸耗氧’,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可你看这个——”他把报告递到叶之澜面前,上面的折线图几乎是一条平直的斜线,“不管有没有光,它的呼吸速率都居高不下,甚至在蓝光照射下还会更快。这根本不符合任何已知的藻类生理规律。”

叶之澜接过报告,指尖划过纸面,目光突然在“代谢产物分析”那栏停住,心脏猛地一跳:“你看这个,培养基里检测出了微量的硫化氢?”她猛地抬头,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急切,“我们的培养基是用无菌海水和试剂配的,全程没接触过任何厌氧环境,怎么会有硫化氢?这东西对普通藻类来说是剧毒,它怎么反而……”

话没说完,她就抓起采样袋里剩下的底泥样本,踉跄着冲到显微镜前。萧凡也立刻跟过来,两人挤在狭小的观测台前,眼睛死死盯着目镜。这次没再执着于桡足类,而是把镜头对准了那些之前被忽略的、透明的凝胶状微生物——在强光照射下,那些凝胶团表面竟然渗出了极细的、几乎看不见的气泡,叶之澜赶紧用无菌吸管吸了一滴培养液,滴在ph试纸上。几秒钟后,试纸边缘隐约泛出了淡蓝色,那是硫化氢遇水后呈弱碱性的典型反应。

“是这些凝胶微生物在分泌硫化氢!”叶之澜的声音都在发颤,她一把扯过实验记录本,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画着,“之前我们以为凝胶微生物和藻类是竞争关系,可现在看来,它可能是在给藻类‘喂毒’——不,是喂‘营养’!”

两人顾不上吃午饭,立刻把凝胶微生物单独分离出来,放在厌氧培养瓶里培养。三个小时后,当他们把稀释后的微生物分泌物加入含有濒死藻类细胞的培养基时,奇迹出现了——原本已经泛白的藻类细胞,竟然慢慢恢复了红色,那些软塌的丝状物重新舒展,甚至开始沿着培养皿壁缓慢蔓延,显微镜下能清晰看到细胞分裂时产生的细小纹路。

“活了!真的活了!”叶之澜激动地抓住萧凡的胳膊,指甲几乎嵌进他的皮肤里。萧凡也难得地露出了一点笑意,伸手揉了揉她乱糟糟的头发,正要说话,却被叶之澜突然的惊呼打断。

“不对!你看溶解氧!”她指着检测仪的屏幕,上面的数字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刚才还维持在5g\/L的溶解氧,短短十分钟就掉到了2g\/L,而藻类的呼吸速率,比之前又快了一倍。叶之澜的笑容瞬间僵在脸上,她瘫坐在椅子上,手里的记录本“啪”地掉在地上,纸页被风吹得哗哗响,“这是个悖论……它需要硫化氢才能激活代谢,可激活后又会疯狂耗氧,在封闭的培养基里,氧气撑不了多久就会耗尽。除非……除非海里有什么东西能同时满足这两个完全矛盾的条件。”

萧凡弯腰捡起记录本,翻到之前画的桡足类与藻类共生示意图,指尖在图上的空白处轻轻点着,陷入了沉默。实验室里只剩下检测仪的蜂鸣声,窗外的太阳渐渐西斜,把试剂瓶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地上像一道道交错的枷锁。叶之澜趴在桌上,看着培养皿里重新活跃起来的藻类,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着——明明离真相更近了一步,却好像掉进了一个更深的陷阱。

“或许我们忽略了环境的整体性。”萧凡突然开口,他打开电脑上的海洋数据库,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调出了银滩海域近一个月的水文资料,“藻类、桡足类、凝胶微生物,这三者在海里不是孤立的,肯定有某种东西在维持它们的平衡。比如……”他的目光停在“海底热泉”那一页,眼睛突然亮了,“你看这里,银滩东南方向三十公里处,有一处未被标注的低温热泉,热泉周围的海水里,硫化氢浓度是其他海域的五倍,溶解氧浓度也异常高,而且常年稳定在一个平衡区间。红浪会不会是从热泉那边飘过来的?”

叶之澜猛地直起身,凑到屏幕前,手指划过热泉的坐标:“如果是这样,一切就都说得通了!热泉能持续提供硫化氢,满足藻类的代谢需求,同时热泉周围的浮游生物多,产氧量大,刚好能抵消藻类的耗氧速度!桡足类靠吃浮游生物活,藻类靠桡足类附着,凝胶微生物靠分解热泉附近的有机物活——这是一个完整的共生链!”

她越说越兴奋,抓起手机就要给海洋局打电话,想申请船只去热泉区域采样,却被萧凡按住了手。“先别急,”他指着屏幕下方一行小字,声音里带着冷静的提醒,“热泉周围的海水温度是30c,而我们在银滩红浪区域测得的温度是22c,相差8c。藻类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但不会这么强,而且卫星监测数据显示,红浪已经在近海徘徊了半个月,从未向热泉方向移动过。这两个环境差异太大,不可能是同一个种群。”

叶之澜的手僵在半空中,手机从指尖滑落到桌上。她看着屏幕上热泉区域的水温数据,又看了看培养皿里的藻类,刚刚燃起的希望像被一盆冷水浇灭,连带着实验室里的空气都变得冰冷。“又断了……”她喃喃自语,起身去接水,却没注意到桌角的样本瓶——那是装着桡足类尸体的瓶子,之前分离藻类时没来得及处理,被她不小心碰倒,透明的液体洒在实验台上,里面的桡足类尸体滚了出来,僵硬的身体上,那些附着的藻类丝状物却还保持着微弱的活性,甚至在接触到空气后,丝状物末端还在微微颤动。

“等等!”萧凡突然抓住她的手腕,目光死死盯着地上的桡足类尸体,“你看那些丝状物!”

叶之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心脏再次狂跳起来。那些扎进桡足类表皮的丝状物,并没有随着宿主的死亡而枯萎,反而像是在从尸体里汲取什么——在尸体的腹部,丝状物聚集的地方,皮肤已经开始变得透明,隐约能看到里面的体液正在被丝状物缓慢吸收。

“它不仅附着在桡足类身上,还在‘吃’桡足类的尸体?”叶之澜蹲下身,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桡足类尸体,放在载玻片上,“可之前桡足类活着的时候,它明明没有伤害宿主,怎么宿主一死,就立刻变成了‘寄生虫’?”

两人再次冲进显微镜室,这次用的是高倍电子显微镜。当画面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时,他们都愣住了——藻类的丝状物末端,竟然长着极其细小的、类似“吸盘”的结构,这些吸盘能穿透桡足类的表皮,直接连接到宿主的体腔管。更惊人的是,在丝状物内部,有一条极其细微的通道,桡足类的体液正通过这条通道,缓慢地流入藻类细胞内部,而藻类细胞则会分泌出一种透明的液体,通过通道反向注入桡足类体内——那是之前检测出的、能促进桡足类消化的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