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打仗的将军,都明白一个道理:8000人到10000人,才是战争中最好发挥的建制单元!
它就像是一把尖刀一样,灵活自如,锋利无比,可以直接插进敌军的心脏里!
有点时候,不同的建制单元,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十万人一起压上,那种感觉更像是重锤,猛砸对方,直接把对方给砸扁!
看似威猛,实际上也有短板!
那就是这十万人......作为主帅而言,你要能够统筹的驾驭灵活,让他们该干啥干啥?
不然,就是一盘散沙的冲上去,跟打群架差不多!
打仗,最要紧的是配合,是多兵种协作,让战斗力实现最优解。
如果只是凭借人海战术的往前冲,很容易被敌军给分割成不同的单元,然后一一的击破,从而限制全局!
很多人会说,那之前操练好不就行了,10万人,杀进去后,该干啥干啥,准确的执行命令就好!
然而,战场这个东西,一向是随机应变的!
你一开始设定好的东西,到了战场上,不见得就实用,甚至有可能会产生颠覆性的副作用!
就像北宋的军队!
在人们的印象中,北宋的军队一直被视为弱鸡。
曾经的强汉盛唐的大军,到了宋这个朝代,简直跟个娘们儿一样,谁也打不过......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并不是说,宋朝人的战斗力就弱,宋朝的武德亏欠!
实在是由于制度造成的缺憾!
宋朝的将领到了阵前以后,是没有临时指挥权的,一切都要听监军的号令!
而监军的号令,都是根据皇帝一开始就在大本营制定好的作战方略。
在制定作战方略的时候,皇帝跟一群军事家们,肯定把各种情况都给考虑进去了后,然后制定出了诸多版本交给前方的将领,让他们按照制定好的“章程”打!
之所以要这样,就是怕将军心生异心,突然造反!
毕竟,宋朝的皇帝就是靠武将黄袍加身,欺负孤儿寡母得的天下,所以他们特别害怕历史会重演!
而且,这样“计划经济”的操作,是一些最有智慧的人,一开始就制定好的“作业指导书”,你们根据它干就行......
这些都是专家的意见,肯定比你一个普通的将领要有远见!
但问题是......打仗并不是生产。
生产一个东西,你用这种方法或许真的管用,批量生产,实现了标准化,可以确保产品质量。
但战场是随机应变的,纵然“专家们”在后方商量的再好。
到了战场上,情况一变,不懂军事的监军还要按照既定的计划打仗,那你不失败谁失败呢!
明明知道这样是短板。
但为了限制武将的权力,宋朝统治者还是这么做......那最后的失败,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其实,指挥十万大军一窝蜂的冲上去,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在战场上,人们都杀红眼了。
哪里顾得上听从主帅的灵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