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一家进了屋,木门“吱呀”一声合上,把院中的嘈杂隔在了外面。何大清往炕边一坐,解开怀里的布袋,崭新的人民币露出边角,粉的、绿的、黄的,在窗棂透进来的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还是新钱看着舒坦。”陈娟凑过来看,手指轻轻碰了碰票面,“以前那些旧币,票子大得能当手巾用,买根针都得撕半张,麻烦。”
何雨柱给爸妈倒了水:“这政策就是为了方便过日子,以后买东西不用扛着一沓子钱了。”他没提院子里的事,知道爸妈不爱掺和贾家的是非,多说无益。
而院中的易中海,目光还追着何家的屋门,眉头微蹙。他刚才瞧得清楚,何大清手里的布袋鼓鼓囊囊,想来换的新币不少。这何家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透了——何大清在轧钢厂食堂当伙夫,陈娟在街道办领份闲钱,怎么就攒下这么多家底?
“师傅,您在想啥?”贾东旭见他发愣,停下手里的活计。他手里拿着个扳手,正试图把一个锈住的齿轮卸下来,额头上渗着细汗。
易中海收回目光,指了指齿轮:“先松螺丝,别硬拧,容易崩牙。”顿了顿,才慢悠悠道,“我在想这新币的事。柱子说的政策,你怎么看?”
贾东旭挠了挠头:“我也不懂这些,不过柱子那孩子向来靠谱,他说是好事,估计错不了。”他想起上回城镇户口的事,若不是他妈拦着,早点迁户口,家里也不至于现在紧巴巴的——秦淮茹和小当还是农村户口,粮本上的定量根本不够吃,全靠易中海时不时接济些粮票。
这话刚说完,就被门口的贾张氏听见了。她正叉着腰往院里啐了口,听见“柱子靠谱”四个字,立刻炸了毛:“他靠谱?他靠谱能眼睁睁看着咱们家被通报批评?靠谱能让你媳妇孩子到现在还是农村户口?我看他就是故意的!”
“妈!”贾东旭皱紧眉头,“那回是棒梗做错了事,跟柱子没关系。”
“怎么没关系?他不帮着遮掩,能闹到治安所去?”贾张氏往前冲了两步,唾沫星子溅到贾东旭脸上,“我看他就是见不得咱们家好!现在又撺掇着换什么新币,指不定憋着什么坏呢!”
易中海轻咳一声,打断了母子俩的争执:“行了,别吵了。新币政策是国家定的,跟柱子没关系。”他心里自有盘算——何家敢换,说明这政策稳当;阎埠贵那只铁公鸡都急着去换,更能说明问题。他得弄清楚具体章程,别到时候错过了时机。
“东旭,你去前院把你三大爷请来,他刚跟柱子聊过,肯定清楚。”易中海吩咐道。他不想直接去问何家,一来拉不下脸,二来怕何雨柱藏着掖着——这孩子现在说话越来越有分寸,想从他嘴里套话,不容易。
贾东旭应着,放下扳手往院外走。没一会儿,就把阎埠贵拉了过来。
阎埠贵手里还攥着那个扎口的布袋子,走路时小心翼翼护着,像是揣着块烫手的山芋。他一进中院就瞧见易中海和贾家母子,心里立刻咯噔一下——这易大爷精得像只老狐狸,贾张氏又抠得像块铁,问起新币的事,少不得要费些口舌。
“三大爷,您给说说,这新币到底是怎么个换法?”秦淮茹先开了口,她刚把洗好的尿布晾在绳子上,围裙上还沾着皂角沫。她性子向来温和,说话也软和,“刚才柱子兄弟说一万旧币换一块新币,是真的吗?”
阎埠贵推了推眼镜,清了清嗓子,摆出副学问人的样子:“没错,政策上写着呢。不过这可不是钱变少了,是票子面额改了。打个比方,以前一块钱旧币能买个馒头,现在一分新币也能买个馒头,实际购买力一样。”他特意加重了“实际购买力”几个字,显得自己懂行。
“那还不是一样?”贾张氏立刻接话,眼睛瞪得溜圆,“我家攒了十三万旧币,换了新币才十三块,这不是变少了是什么?我看就是骗人的!”她这辈子最信的就是手里的钱,票子上的数字越大,心里越踏实,哪管什么购买力不购买力。
阎埠贵嗤笑一声,脸上露出“你不懂”的神情:“贾嫂子,这您就外行了。旧币面额太大,容易出乱子——前几年有人拿假币骗钱,票子大了,老百姓也分不清真假。新币面额小,做工细,假币难造,这是为了保护咱们的钱袋子。”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再说了,这是国家政策,你不换,过了期旧币就成废纸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废纸?”贾张氏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声音陡然拔高,“他敢!我手里的钱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凭什么说废就废?我看你们就是被那傻柱灌了迷魂汤!他换他的,我不换!打死都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