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内,却是一片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火热景象。
自从秦风在与导师李振华教授、校长吴国栋以及学校智囊团进行深入沟通,并得到学神系统的明确指引后,他便以雷厉风行之势,将实验室的科研重心,从应对外界纷至沓来的商业合作与名利诱惑,重新拉回到了对科学真理最纯粹的探索之上。
那些曾经堆满校长办公室、让吴国栋校长“甜蜜地烦恼”着的合作意向书,大部分都被礼貌而坚决地婉拒了。秦风只选择性地与少数几家能够提供独特战略资源、且充分尊重其科研自主权的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和国有战略集团,建立了初步的、非排他性的合作框架。
甩掉了这些“甜蜜的负担”后,秦风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仿佛卸下了一副无形的枷锁,可以再次心无旁骛地遨游在科学的星辰大海之中。
“各位,从今天起,我们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一次全体核心成员会议上,秦风站在巨大的智能显示屏前,神情肃穆,目光炯炯。
“‘燕京一号’的稳定性与初步量产性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阶段性的解决方案。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对于室温超导这个宏伟的科学命题而言,我们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依然只是冰山一角。”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团队成员——实验狂人李晓东,理论大牛钱学海,材料专家孙月华,以及那些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青年才俊们。这些日子以来,他们跟着秦风南征北战,从最初的“食堂剩饭超导体”震惊世界,到“秦风理论”横空出世,再到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上舌战群儒,以及最近在稳定性和量产性难题上的重大突破……他们每一个人,都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一段足以载入史册的科学传奇。
此刻,他们看着讲台上那个虽然年轻,却已然散发出宗师般气度的身影,眼神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崇拜与信任。
“OCQE模型,也就是外界所称的‘秦风理论’,虽然成功解释了‘燕京一号’的诸多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我们对超导现象的认知。但是,”秦风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邃起来,“我总感觉,它……似乎还不够完美,不够普适。”
“不够完美?不够普适?”钱学海博士后闻言,厚厚的眼镜片后的目光微微一凝。在他看来,OCQE模型已经是他所见过的,最具创新性和解释力的超导理论之一了,几乎完美地统一了有机化学、微生物学和凝聚态物理的诸多概念。秦风竟然还觉得它“不够完美”?
“是的。”秦风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对更高层次真理的渴望,“OCQE模型更多的是针对‘燕京一号’这种特殊的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构建的。它虽然也触及了一些更普遍的物理规律,比如非局域库珀配对、拓扑序的保护等等,但对于传统的低温超导体(如金属铌、铅等),以及那些结构相对简单的无机高温超导体(如铜氧化物、铁基超导体等),OCQE模型的解释力,似乎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秦风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眼前的虚空,望向了更遥远的物理学本源,“是否存在一种……一种更为根本、更为普适的超导理论模型,能够将所有已知的超导现象,从低温到高温,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金属到复杂化合物,都统一在一个简洁而优美的理论框架之下?就像麦克斯韦方程组统一了电与磁,就像广义相对论统一了引力与时空一样。”
“嘶——!”
会议室内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构建一个能够统一所有超导现象的“大统一超导理论”?!
这……这简直是……是爱因斯坦级别的野心啊!
李晓东张大了嘴巴,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了:“秦……秦头儿,您……您没开玩笑吧?这……这难度,比发现室温超导还要大上好几个数量级吧?全世界的物理学家,搞了几十年都没搞明白呢!”
孙月华也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秦研究员,超导的种类繁多,机理复杂,每一种超导体都有其独特性。想要用一个统一的理论去描述它们,这……这听起来就像是要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太……太不可思议了。”
就连一向对秦风的理论才华深信不疑的钱学海,此刻也面露凝重之色:“秦研究员,您的这个设想,无疑是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终极梦想之一。但是,其难度之大,也超乎想象。BCS理论虽然经典,但其适用范围有限。高温超导的机理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而您提出的OCQE模型,虽然在有机超导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要将其普适化到所有超导体系,恐怕……需要对现有的物理学认知,进行一次更加彻底的颠覆。”
李振华教授坐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心中却是波澜起伏。他知道,秦风的这个想法,一旦实现,那将是何等伟大的成就!但他更清楚,这条路,将会是何等的艰难与漫长。
“我明白大家的顾虑。”秦风看着众人脸上那既震惊又带着几分怀疑的表情,微微一笑,语气却异常坚定,“正因为艰难,才更值得我们去挑战,不是吗?如果科学的道路上都是坦途,那还要我们这些探索者做什么?”
“而且,”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的自信光芒,“我并非毫无准备。”
他顿了顿,声音中带着一丝神秘的意味:“最近,我对“物质重构原理”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我发现,无论是低温超导中的电子-声子耦合,还是高温超导中可能存在的自旋涨落、轨道序、或者其他奇异的电子关联效应,亦或是我们‘燕京一号’中的激子-等离激元共振和手性微生物催化……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物理现象,在其最根本的微观层面,似乎都指向了某种……某种更深层次的、与物质基本对称性和量子纠缠相关的普适性规律。”
“当然,”秦风补充道,“这还只是我一个非常初步的、模糊的直觉。要将这种直觉,转化为一个逻辑自洽、数学严谨、并且能够被实验验证的理论模型,还需要我们进行大量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
“所以,”秦风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团队成员,声音铿锵有力,“我宣布,‘秦风超导实验室’的下一个核心战略目标,就是在继续优化‘燕京一号’性能、推进其产业化应用的同时,集中我们最顶尖的理论和实验力量,向着构建一个‘更为普适的超导理论模型’这一科学高峰,发起冲击!”
“我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会因为我们曾经参与并见证了这样一个伟大理论的诞生,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一番话说完,整个会议室再次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紧接着,便是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次,掌声中不再有怀疑和犹豫,只有纯粹的敬佩、信任,以及……被点燃的万丈豪情!
“秦头儿!您就说怎么干吧!刀山火海,我们都跟您闯了!”李晓东第一个跳了起来,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构建普适性超导理论!这……这简直是物理学家的终极浪漫啊!能参与其中,此生无憾!”钱学海也激动得满脸通红。
“我们实验组,一定全力配合理论组,提供最精准、最可靠的实验数据,去验证和完善新的理论模型!”孙月华也语气坚定地说道。
看着团队成员们那一张张因为激动而涨红的脸庞,秦风欣慰地笑了。
他知道,他选择了一条无比艰难,却也无比光荣的道路。
而他,并不孤单。
在确定了新的科研战略目标后,“秦风超导实验室”再次进入了一种“废寝忘食”的攻关状态。
只不过,这一次的攻关,不再仅仅是针对某一种特定材料的性能优化,而是指向了更深层次、更根本的物理学规律的探索。
秦风,作为这一切的灵魂人物,更是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宏伟的目标之中。
他办公室里的灯光,几乎彻夜不熄。
他时而独自一人,面对着巨大的全息投影屏幕,利用“物质重构原理(初级)”赋予他的那种近乎“上帝视角”的洞察力,去“观察”和“感受”不同超导材料中,电子、声子、自旋、轨道等各种自由度之间,那些微妙而复杂的相互作用。
在他的“视野”中,那些冰冷的原子、化学键、能带结构,仿佛都活了过来,变成了一个个充满了灵性的舞者,在他的意念引导下,演绎着各种奇妙的量子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