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 第453章 纸灰传讯,心网初成

第453章 纸灰传讯,心网初成(1 / 2)

顾承砚在织机声里站了片刻,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檀木匣的铜扣。

苏若雪的手还覆在他手背,温凉的触感像根细针,轻轻挑开他紧绷的神经——前日电台里那二十个破音却齐整的《归络调》,后巷卖花担子的吆喝,王九船上老留声机的咿呀,此刻全在他脑子里绕成一团线。

他突然转身,带起一阵风掀动窗纱:“去书房。”

苏若雪跟着他穿过回廊时,裙角扫过青石板。

她知道他的“去书房”意味着什么——上个月为了研究日商在生丝市场的压价手段,他在那间屋连熬了七夜,出来时眼底青得像浸了墨,却笑着说“摸到了他们的七寸”。

可今夜不同,檀木匣里的纸条还带着各地茶商的体温,南京来的密报残页还粘着焦痕,连空气里都飘着若有若无的茉莉香,是她阿娘最爱的味道。

书房门“吱呀”一声推开,顾承砚先点了两盏煤油灯。

暖黄的光漫过书案时,他才将那半片焦黑的日志残页摊开。

苏若雪凑过去,看见“丙三号样本,具意识共鸣特性”几个字被火烤得发脆,边缘蜷起,像被揉皱的枯叶。

“意识共鸣。”顾承砚的指节抵着下巴,声音低得像自言自语,“我之前以为是病毒,是药物,可苏姨当年的实验室……”他突然顿住,抬眼看向苏若雪,“你阿娘的实验室,是不是总飘着织机声?”

苏若雪的呼吸一滞。

她想起十二岁那年,被奶娘抱去看生病的母亲。

实验室的门没关严,她看见穿月白旗袍的女人伏在案前,案上不是试管烧杯,是织机零件、绣样和一本写满符号的日志。

“阿娘说,好的织工不用看经纬,听着机杼声就能数清每一根丝。”她摸出随身的绣绷,绷面上是半朵未绣完的并蒂莲,“那天她还教我,金线要怎么走才能‘活’——原来不是为了好看。”

顾承砚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抓起残页凑近灯盏,火光照得纸页上的装订线泛出细金。

“苏姨故意的。”他的声音发颤,“她把丙三号拆成了童谣、曲调、针法口诀,传给工匠家属。所谓‘血脉’,根本不是血缘,是心脉——听过那首歌,摸过那种丝,记忆就刻进骨头里了。”

苏若雪的指尖轻轻抚过绣绷上的金线。

那些她绣了十年的纹路,此刻在灯影下突然显露出另一种轨迹:三上一下的绞法,金线与银线的交缠间隔,竟和阿娘日志里画的“记忆编码图”严丝合缝。

“双经绞罗!”她突然低呼,“阿娘说失传的双经绞罗,原来藏在这绣样里!”

顾承砚立刻抽过她的绣绷。

果然,金线走的不是传统的“回”字纹,而是以三分为节、五分为段的规律起伏,像极了摩尔斯码的点划。

“这是教学图。”他抓起案头的竹笔,在宣纸上唰唰画着,“把每段金线拆解成口诀,再配上《归络调》的节奏……若雪,你能复原吗?”

苏若雪的眼睛亮得像星子。

她解下腕上的银镯压平绣绷,指尖沿着金线游走,仿佛触到了母亲当年的温度。

“能。”她轻声说,“阿娘教过我,织机声里藏着天地的呼吸。”

这一夜,顾苏织坊的后宅亮如白昼。

顾承砚在书房里翻出所有苏母遗留的日志,将残页与绣样、童谣记录一一比对;苏若雪在偏厅铺开十丈素绢,按照金线纹路试织,织机声“咔嗒咔嗒”响到后半夜,终于在天快亮时,织出一匹泛着珍珠光泽的绞罗——轻得能被风掀起,却坚韧得撕不裂。

“《母亲的手》。”苏若雪在教学册封面写下这几个字时,晨光正透过窗棂洒在她发间,“阿娘的手不在血脉里,在每根丝、每个针脚里。”

顾承砚翻着她连夜写就的口诀,指尖停在“提综引纬时,口诵‘一络天,二络地,三络人间烟火气’”那页。

“向全国女工夜校免费寄送,附言‘学成者可获战时就业优先推荐’。”他合上本子,目光灼灼,“要让这些记忆,从一个母亲传给另一个母亲,从一个织工传给另一个织工。”

七日后的清晨,青鸟抱着一摞信冲进前堂。

他的青布短打沾着晨露,额角还挂着汗:“少东家!苏州、杭州、无锡……各地回信来了!”

顾承砚正在给苏若雪的教学册校稿,闻言抬头时,一张带着茉莉香的信笺已飘到案头。

“苏州陈寡妇:教女儿哼唱《归络调》时,孩子无师自通摆出‘提综引纬’起手势……”他念出声,指尖微颤。

“杭州盲眼织工:凭触觉摸出教材凸纹,说‘这手法是我阿爷临终前念叨的’。”苏若雪翻到另一封,声音发哽。

青鸟将信按地域摞成七堆,每堆上都压着块墨玉镇纸:“四十七人自然触发记忆,七成是教过女儿或徒弟的女织工。”他突然笑了,露出白牙,“最奇的是南京码头的搬运婆,她说小时候给苏先生递过绣绷,现在看教材时,手自己就动起来了。”

顾承砚望着满桌的信笺,突然想起前日在后巷遇见的卖花阿婆。

那阿婆捏着他给的铜子,突然哼了半句《归络调》——当时他只当是巧合,如今想来,那或许是记忆的线头,在时光里飘了二十年,终于被风吹到了该去的地方。

“得让更多人听见这些声音。”他转身看向苏若雪,晨光里,她鬓边的茉莉与教学册上的绞罗交叠,“《申报》副刊……该开个专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