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年代资本家13(1 / 2)

想到这里,夏天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一个清晰的计划在脑海中逐渐成形。

她即将结束大四学业,按照正常的分配路径,要么进入国家农业部门做技术指导,要么进入专业研究所深耕理论,都是前景稳妥的选择。

可她心里始终记挂着农场里的外公外婆,那两位至今不知她身份的亲人。

除了要确保他们不被饥饿压垮,更重要的是,她必须在那场席卷一切的风暴来临前,为他们攒下足够的“筹码”。

所谓的筹码,便是实打实的技术成果与社会认可。

唯有让他们的专业能力与贡献深入人心,成为地方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届时即便风波再起,真要动他们,也得掂量掂量政府是否愿意损失这样的技术骨干。

因此,毕业分配的通知下来时,夏天没有选择那些看似更“体面”的出路。

她主动向学校申请,留在农学院担任助教,一边协助导师带学生,一边继续主持实验田的研究。

这个决定让不少同学意外,放着国家单位的铁饭碗不要,留在学校拿着微薄的津贴搞实验,未免太“屈才”。

可夏天心里自有盘算:留在学校,既能名正言顺地与农场保持技术合作,持续将外公外婆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

又能借着学校的平台,将他们的名字与一系列增产项目绑定,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价值。

办理留校手续那天,阳光透过教室的窗台,在她的履历表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夏天握着笔,在“工作意向”一栏郑重写下“留校任教”四个字。

笔尖划过纸面的瞬间,她仿佛已看到了为外公外婆筑起防线的第一道基石。

只要能在风暴来临前把这道防线筑牢,总有办法让他们平安度过难关。

夏天选定的第一个课题,是有机堆肥发热技术。

这在当时是个全新的领域,学生们从未接触过,自然插不上手。

如此一来,她便顺理成章地与本校的几位老农学家,以及农场里那些被下放的“技术骨干”建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

围绕着菌群培育、温度调控等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

作为技术探讨的回报,夏天时常往农场送些“实用品”。

她从废品站淘回各种废旧零件,比如锈迹斑斑的钢管、淘汰的齿轮、报废的电机。

经她巧手改造后,变成了省力的播种器、轻便的脱粒机,或是能带动水泵的简易马达。

眼下国家正集中力量发展军事武器与航空航天,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大多被抽调到秘密项目中,所以现在农业机械领域因此显得相对薄弱。

这些送到农场的工具,表面看是为了感谢那些下放人员的学术指导,让他们干活时能省些力气。

实则是借着“改良农具”的名义,把电机、机械零件等关键物资悄悄送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