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风从草稿来(1 / 2)

清晨六点十七分,青阳区政府档案室的日光灯“嗡”地一声亮起时,沈清欢的指尖还沾着打印机墨粉的微尘。

她把《南湖试点首周运行评估报告》最后一页往桌上一按,纸页边缘便服帖地翘起个小角——这是她特意留下的标记,确保装订时不会和其他文件混错。

昨夜林昭在微信里给她发了段语音,背景是翻书声:“清欢,明天送市府的材料,要像块鹅卵石。”她盯着手机屏保上父亲写的“大巧若拙”四个字琢磨了半小时,终于明白他的意思——太锋利的棱角会被人捏着扔回来,得把刺都磨进纹路里。

此刻她正对着电脑逐行检查,光标停在“居民满意度达92.7%”那行,鼠标右键点击“删除”。

不是数据有问题,是“满意度”三个字太扎眼。

换成“123户居民中,113户在《操作手册使用反馈表》签字确认”,后面附上扫描件——这是王砚秋带着社区志愿者逐户按的红手印,墨迹未干时她还拍了照片,洗出来夹在附录里。

最底下的二维码是她凌晨三点用草料生成器做的,跳转页面是她用Excel画了三晚的折线图:横轴是日期,纵轴是《操作手册》下载量,从第1天的3次到第7天的289次,曲线像春笋拔节般往上蹿。

她特意把“青阳区政府”的水印缩到最小,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个民间组织的公益文档。

“咔嗒。”档案室门锁转动声惊得她手一抖,抬头见是后勤老张抱着拖把进来,连忙把文件夹往“常规政务公开材料包”最底下塞。

老张瞥了眼她电脑屏保——那是张老照片,穿白衬衫的林父蹲在社区树下教小孩系红领巾,“小沈来得早啊,又帮小林整理材料?”

沈清欢把材料包拉链拉到顶,金属齿发出细碎的响:“区里要的月度总结,我怕晚了耽误归档。”她的帆布包从椅背上滑下来,露出半截《行政文书规范》书脊——这是她准备的“掩护”,老张果然没再追问,哼着小调拖起地来。

等老张家的拖把甩水声消失在走廊尽头,她才把材料包轻轻放进推车里,金属车轮碾过地面时,她听见自己心跳比平时快了两拍。

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反对声,是被当作“青阳区的小打小闹”锁进档案柜——就像二十年前林父整理的《社区自治试点方案》,现在还在档案室最顶层的牛皮纸箱里,封条上落着灰。

上午九点零三分,云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三楼会议室的投影仪突然闪了下雪花。

林昭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智慧城市末梢治理”八个字,拇指在手机背面摩挲——系统界面浮现在视网膜上,淡蓝色的“风险评估”进度条刚跳到67%。

“听说南湖那边搞了个什么‘数据监督小组’,是不是变相让老百姓查政府?”城西街道副主任的声音像根针,扎破了会议室里的温吞。

林昭注意到他左手无名指戴着枚翡翠戒指,和上周在市纪委通报里看到的某涉事企业老总的戒指款式一模一样。

他垂眼喝了口茶,杯底压着张便签纸,是沈清欢凌晨发给他的:“13个社区下载,7条修订建议,来源分散。”系统弹出的“最优回应”是第二套方案:“用生活场景类比,弱化行政色彩。”

“我们没设小组,是居民自己选的。”林昭放下茶杯,杯底与木桌相碰的轻响让所有人都抬起头,“就像您家装了门铃摄像头,总得有人管密码吧?”他打开手机,协作平台页面上“南湖社区共治”的图标正泛着暖黄色的光,“现在全市有13个点在试用这个工具,欢迎下载看看——不收费,也不归我们管。”

坐在他右侧的市大数据局研究员推了推眼镜,指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林昭瞥见他写的“去行政化表述”几个字,系统提示栏跳出“传播效率+15%”的绿色数字。

角落里举着录音笔的实习生突然抬头,他认出那是顾轻语的学弟——姑娘昨天在微信里说“要给座谈会加点民间热度”,看来是安排上了。

中午十二点四十六分,会展中心外廊道的穿堂风卷起苏绾的真丝裙摆,露出一截雪白脚踝。

她倚着玻璃幕墙,看着明远集团法务总监陈默的皮鞋尖在大理石地面上碾出个浅痕——那是双定制的伯尔鲁帝(berti)皮鞋,鞋跟磨损程度显示主人常坐办公室,偶尔需要下楼应付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