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辰时,长安东门。
城门外面宽阔的空地上,搭建起了一座高大的点将台,二千执金吾将士手持长枪围在点将台附近,将十数万看热闹的百姓隔了开来。城墙上旌旗飞舞,每隔一丈远就笔挺的站立着身穿明光铠的大唐将士,盔甲在朝阳下反射出耀眼的寒光。
今天是皇上御驾亲征辽东的大日子,因此城中百姓一早就聚集在此地,准备替十万大军壮行。
四天前,张焕回到长安向李世民禀报此行的详情,得知运量船队已经准备妥当,李世民马上就着手进兵之事。
李世民本来想让李靖担任辽东行军大总管,不过和上次西征一样,李靖以年事已高婉言谢绝。经过一番讨论,最终李世民决定由李绩担任行军大总管,程知节担任副总管。
此次出征,李世民调集了左右武卫、右威卫三支大军,连同驻扎在莱州的刘仁轨水师所部,以及张俭率领的营州、幽州大军,总计十八万大军,对外号称三十万。除此之外,还征召了二十余万民夫运送物资。由于早就开始筹备,所以出征前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就等着今天的点将出征。
“唐老三,你消息最灵通,知不知道这次有几位大将军随驾出征?”
“嘿嘿,我那在执金吾当差的兄弟说了,大将有英国公和卢国公,听说水师也会出征,不过不知道真假。”
“张焕大人不随驾出征吗?”
那叫唐老三的汉子一拍额头,“对了,还有新任左武卫大将军、驸马都尉张大人。”
“老三,你说这次皇上御驾亲征,能打败高句丽人,收复辽东吗?”
“这不是废话吗!”唐老三不屑地翻翻白眼,“皇上用兵如神,岂是小小的高句丽可以抵挡的?”
“可是前朝隋炀帝百万大军……”
“嘘……你想死啊!说这么不吉利的话!我皇上英明神武,岂是隋炀帝可比的?”
“兄台说的是,是在下莽撞了……”
尉迟宝林兄弟骑在马上,率领着维持秩序的执金吾将士,听着人群中的窃窃私语,心头十分沮丧。上次跟随张焕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原以为这次有机会一起出征,没想到却被自家老爹强行留了下来。尉迟敬德还暗示这是皇上的意思,以便将来兄弟俩接替尉迟敬德的位置。听说是皇上的意思,兄弟俩才不再闹腾,不过听说老朋友房遗爱、柴令武、程处默、薛仁贵等人都继续跟随张焕出征,而且这房遗爱和薛仁贵都被提拔为正六品校尉,尉迟兄弟心里还是很不舒服。
“大哥,怎么还不出来?”尉迟宝庆有些百无聊赖,看了一眼城门低声询问。
“我怎么知道!”尉迟宝林语气不善,“老娘也是的,这次不但不帮我们,还和老头子站在一边。要是有她帮着求情,说不定我们也能随驾!气死某了!”
尉迟宝庆翻翻白眼,正要说话,城内传来一阵震天的锣鼓声。
尉迟宝林精神一震:“来了!”
锣鼓声中,十几万精锐大军鱼贯而出。
“向后!向后!”在执金吾的呵斥下,围观百姓迅速后退,将点将台附近完全让了出来。
在响彻云霄的欢呼声中,大军秩序井然的缓缓出城,停在了点将台前面。
在左武卫的阵列中,尉迟兄弟看见了张焕和其他老熟人。张焕今天白马银盔,被薛仁贵和房遗爱拥在中间,看上去十分英武帅气,而且举手投足颇具大将风范,尉迟兄弟心里更是羡慕不已。张焕也看见了尉迟兄弟,将手中长槊略微举了一下,尉迟兄弟下意识的就要捶胸还礼。这时又是一阵锣鼓声,李世民金盔金甲,骑着一匹枣红大马,在文武大臣簇拥下正向城外而来。尉迟兄弟顾不得向张焕还礼,赶紧加强了警戒。
李治今日也是一身戎装,巧合的是除了头上的金冠,身上的装束几乎和张焕一模一样,战马也是白色的。看见人群中的张焕,李治微微一愣,咧嘴笑了笑,紧紧跟着李世民向点将台而来。
见到皇上出现,数十万人高呼万岁,巨大的呐喊声震耳欲聋。李世民和李治先后登上点将台,随后让众人起身,开始宣读出征檄文。
在檄文中,李世民指出高句丽历来就中原属国,却不思尽忠报效,反而霸占辽东,四处烧杀抢掠,泉盖苏文更是狼子野心、大胆弑君之徒。大唐此次尽出精兵强将,又是以顺讨逆出师有名,此战必然大获全胜,为前朝死伤大军报仇云云。
李世民读完檄文,满场再次欢声雷动,齐声高呼万岁。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百万大军尽丧辽东,虽然如今已经改朝换代,不过这个巨大的伤痛仍然时刻存在大唐人心中!听见皇上明言要报仇,百姓欢呼之余,无不高声怒骂高句丽,一时群情激奋。
张焕紧握双拳,只觉得胸中血气上涌,恨不得马上杀到平壤城下!对于那个卑鄙无耻,忘恩负义的棒子民族,张焕心中只有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