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想的美哦!
李华麟嘴角勾起玩味的弧度,这些资源都是他花大代价搞回来的,
反馈给国家了,那无可厚非,若是让人白嫖政绩,那...也不是不行。
方涛见李华麟一直皱眉沉吟,不由挑眉道:
“华麟,我们都是访美的学者,还住在一起,就是一个小团体。”
“你一个人的学术报告碾压我们三人,这让国内的领导们怎么看?”
“哎”重重叹息一声,方涛放下手中的书籍,微微摇头继续道:
“你这些日子就窝在图书馆里,根本不知道我们三人的难处,那是走到哪里,在哪里碰壁。”
“访美学者说的好听,也就是好听罢了,学术机构能给点面子,出了哥大,啥也不是。”
“我们不在乎你的信息渠道是哪来的,毕竟谁都有小秘密,可咱们是访美学者,国家大义面前你不能藏私。”
王雁菡不语,只是拿出了自己的学术报告,看厚度,最多十几页,
她将学术报告放在面前,又拿过李华麟的学术报告放在一起,用手指做最直观的长度,对着李华麟比了比。
黄翠芬和方涛也拿出了自己的学术报告,三人的摞在一起,比李华麟的学术报告,至少薄了二分之一...
三人不语,就那么拄着下巴,一脸期待的盯着李华麟,眼睛眨啊眨的,好似会说话。
李华麟翻看过家人的书信,将之收进了皮包,皱眉打量着三人,目光最终落到方涛身上,幽幽道:
“你也说了,访美学者在美处处碰壁,这点国内怎么可能不清楚?”
微微叹息,李华麟装作十分纠结的模样:“你们付出了劳动,学术报告都是真实的。”
“我偷懒了,这些学术报告是花钱从几名异国访美学者手中买来的,简单整合了一下。”
“想抄就抄吧,我先声明啊,你们抄了,可不能把我卖了,不然大家都没得玩!”
“你买的?”王雁菡一副不信任的模样盯着李华麟,冷笑道:“你会作弊?”
别说王雁菡不信了,就连黄翠芬和方涛也不信,毕竟李华麟的能力,三人最清楚,
他怎么可能拉下脸去买别人的报告,然后抄袭?!
李华麟耸了耸肩,就那么靠在椅背上,指着桌子上的书堆:
“人的精力有限,我纵然过目不忘,但我依旧是个人,会疲惫,会累。”
“你们也看到了,我自打来了纽约,除了去旁听,就一直窝在图书馆里。”
“哪有时间去走访企业,连研讨会我也没参加过几个,更没时间做市场调研了。”
“在这里看书期间,我认识了几个德国的访美学者,他们已经来纽约2年了,今年年底就会回德国。”
“人家比我有经验,我就在他们那里买了点过期的资料,但对我们这种初来者,也很有用了。”
话音一顿,李华麟从皮包里取出一本厚厚的装订笔记本,翻开后,都是各种企业的简介,还有详细的注解。
他把笔记往三人面前一推,见方涛要上手拿,连忙又扣上拉了回来,笑道:
“三位,我们虽说是一个小团体,可自打到了纽约,你们是吃我的喝我的,我没说啥吧?”
“这可是纽约各大企业的数据,纵然是初级归总,那也是不可多得地资料。”
“这些资料是几名德国学者两年不辞辛苦的结果,我是花了大价钱的,也不可能一次性就全送回国,要循序渐进。”
“我可以把这些资料共享给你们,那三位呢,有什么表示吗?”
“表示?我说华麟,你刚刚自己都说了,在纽约这边,我们吃喝都要你养着,哪有什么东西能跟你交换?”
方涛表情多了几分焦急,他目光与黄翠芬和王雁菡交汇,蹙眉道:“大家都是自己人,别卖关子。”
“自己人,呵,自己人。”
李华麟收敛了笑意,目光在方涛三人身上扫过,指了指面前的笔记本,装作沉吟的模样,
待三人都面露不悦时,才幽幽道:“我暂时还没想好什么条件,先欠着吧,你们一人欠我一个条件。”
王雁菡拍开李华麟的手,白了他一眼,抢过笔记本翻看着,幽幽道:“一天天的,神经病。”
黄翠芬和方涛拉过椅子,围在王雁菡的身边,三人聚精会神的翻看笔记本,眼神越来越亮。
李华麟笑眯眯的拿过水杯喝水,眼神中满是玩味。
屁的德国学者,李华麟来纽约一个多月了,也没看见德国学者,就连德语课上,也没见过半个德国人!
这些资料,是业务员们带回来的最初版,还未由专业人士整合过的那种,
毫不夸张的说,这厚厚的一本子数据,看似有详细的标注,其实就是信息大杂烩,杂乱不堪,
就算由骄阳基金雇佣的信息员专门梳理,也要至少几天时间。
数据整合过后,这些基础数据本来是要丢掉的,因为没价值了,
但李华麟让职员留了下来,进行了初步加工,还添加了标注,伪装成学术笔记的模样。
喜欢重生1977,我竟成了家中独棍请大家收藏:重生1977,我竟成了家中独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李华麟清楚,自己往国内寄学术报告,是没办法瞒住黄翠芬三人的,他们早晚会让自己信息共享。
这个笔记本有用吗,对于黄翠芬三人这样初来乍到者,非常有用,这点李华麟没骗人。
但对于李华麟掌握的数据来说,这些东西一点用都没有,正好拿出来安抚三人。
为了让三人相信这就是“完整数据”,李华麟之前寄回国内的报告,和现在即将要寄走的报告,
信息采集点都取自这本笔记本,为的就是让四人看起来“信息同步”。
至于公司内部已经整合过的数据,李华麟都锁在了保险柜里,暂时不宜拿出来。
倒不是李华麟自私,不愿意与国内共享信息,只是这些信息拿出来,该怎么解释?拿什么解释?
而且太重要的资料,估计也无法邮递回国...会被卡审核。
短期供养三个拖油瓶,李华麟可以解释为,自己在香江时赚了点稿费,国内的稿费也有存余。
可若是让国内,知道了他在纽约有公司,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投入,
李华麟怕是分分钟被遣送回国,甚至可能惹上官司。
王雁菡三人自不知李华麟心中的小九九,三人此时全被笔记本上的数据吸引了,
仅仅二十几页的数据,就比她们这一个月的折腾,还要详细。
没想到李华麟还能跟德国学者搭上线,弄来这等好东西!
三人没了聊天的心思,赶忙取出稿纸,
结合笔记本上的数据,开始重新书写学术报告,时不时的还要参照李华麟的。
时间转瞬,眨眼已经来到了7月。
期间,八层商用楼交接完毕,更名为骄阳娱乐,
李华麟拿到了房契的第一时间,便让律师去进行装修贷。
玛莎?科恩和银行交接了手续后,银行历时两个星期的审核,下放了商用楼65%的贷款额度,共845万美元。
与此同时,早已拿到改建凭证的三栋小公寓,也早已开始动工,
紧贴骄阳娱乐的两栋公寓早已推平,在挖地基,准备起5层停车场,
李华麟给施工队就一个要求,材料上别给我含糊,地基越深,底层建筑就越结实,后续添加层数就更方便。
为了防止施工队偷工减料,李华麟将路远山为首的13名打手,连同已经招聘的200名退伍兵,都安排为监工,
一边盯着施工团队,一方面也是留作应付,四周凑上来的小混混,保护工地能够正常施工。
剩下的一栋公寓,工人早重新翻修一遍,由郭师傅的几个徒弟掌厨,中等规模的中餐馆即将开业。
各大离着华人街很远,附近有中餐馆,
但这些中餐馆都是挂羊皮卖狗肉,不是美国人自己开的,就是东南亚人开的,根本没有华夏国厨师坐镇。
中餐馆开业后,将完全采取自助取餐的模式,收取就餐费。
为此,李华麟特意安排山鸡去定制了3000个纯钢的托盘,每个托盘都刻上了骄阳的LOGO。
没错,所谓自助取餐,就是后世自助盒饭的模式,
由中餐厨师提前烧制出40道华夏菜,30道西式菜,装在定制的保温餐车里。
食客们可以自选菜肴,愿意吃中餐的就吃中餐,
不愿意吃中餐,也有蔬菜沙拉,牛排,鹅肝这样的西式菜品。
主食嘛,大米饭,馒头,窝窝头,包子,饺子,打卤面,炸酱面,糖三角,意面,乳酪面包....
值得一提的是,郭师傅带来的厨师都是中餐厨师,对于西式菜不算精通,
为了能打造出中西合璧似的餐厅,
月如特意高价从附近的西餐馆里,雇佣来几名美国厨师,弥补了餐饮特色的空白。
目前餐厅的装修,已经接近尾声,
李华麟便安排餐厅服务生带着宣传单走进哥大,在各种学生社团内资助了少量的费用,
让社团里的学生们,作为最好的宣传媒介,将骄阳中餐馆在校内推荐,
并采取了开业酬宾期间,两人同行,一人免单的宣传模式。
开业时间定在7月10日,这天一早,门口便吸引了大量的食客前来排队。
骄阳中餐馆原本定在9点开业,放点鞭炮庆祝,结果8.10分就被迫开门营业,
餐厅有三层楼,一二层是小餐桌模式,皆为4-6人席位,
3层是包间,要额外收取就餐费用,原定计划是留给哥大的教授,或者周边绅士使用。
月如是万万没想到,李华麟仅拿出几万美元的赞助费,平摊给哥大校园里的社团,
让一群学生去宣传餐厅,这宣传的效果竟然比登报纸还要好?!
山鸡楼上楼下的跑,忙的满头大汗,在得到后厨的提醒,当日食材可能不够时,便来找月如。
月如正在门口安抚一众食客,听到山鸡所言,只能先让山鸡带人去购进食材。
购进食材的地点,自然在唐人街,这是之前早就找好的渠道。
喜欢重生1977,我竟成了家中独棍请大家收藏:重生1977,我竟成了家中独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临近中午,李华麟旁听过课程,便想着来骄阳中餐馆看看,顺便吃顿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