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435章 ,工匠文化与工匠生活

第435章 ,工匠文化与工匠生活(1 / 2)

第435章,工匠文化与工匠生活

5:30一到,纺织厂上空响起一阵悠长而浑厚的钟声。听到这声音,锅炉工匠开始停止加煤,慢慢的蒸汽的轰鸣声音也逐渐减小,推动机器的驱赶缓慢停下。

工匠们也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大家熟练地將纺锤、梭子等工具归置到指定位置,拿起扫帚和抹布,开始清扫絮飞扬的车间。

女工们一边说笑著,一边用头巾掸去身上的绒。成了家的汉子们脚步匆匆,互相招呼著就往託儿所赶,这会託儿所正热闹著呢。

一个工匠一把抱起自家胖小子,小傢伙咯咯笑著去抓他爹沾著絮的胡茬。他媳妇已经等在门口,两口子说说笑笑地往菜市场去,盘算著晚上是买条河鱼还是称斤猪肉。

那些还没成家的年轻工人们则是另一番光景。梳著大辫子的女工们相约著回宿舍换了身鲜亮衣裳,男青年们早就等在了厂门口。

公共马车叮噹作响地驶来,小伙子们抢著付了车钱,一行人热热闹闹地往京城里去。

今晚大戏院上演《牡丹亭》,听说从苏州来了个演员,唱功了得。

隨著人流逐渐散去,偌大的厂区渐渐安静下来。机修队的老师傅们带著徒弟开始巡查管道,叮叮噹噹的敲击声在空旷的厂房里迴荡,反而衬得四周格外寧静。

但到了晚上7点,纺织厂的夜校开始点燃煤油,敞亮起来,一个个男女工匠进入。

徐晨跟著第一纺织厂的工匠司长朱斌参观纺织厂的夜校。

朱斌是大同社第一师的老兵,在进攻洛阳之战的时候,从城墙上摔了下来把腿给摔折了,后来就被安置在第一纺织厂,成为工匠司主官。

他看著徐晨笑道:“元首,老厂长就极其重视教育,我们纺织厂成立之初就组织夜校,当时大伙都是在空地的广场学习,老厂长经常给工匠上课,等贺厂长接任之后,更是建立了这间夜校,现在纺织厂所有的工匠最起码认识上千简化的汉字。”

纺织厂的教学楼很大,是个两层的楼房,有十几间教室,可以容纳几百学生,这教学楼白天的时候,教纺织厂工匠的小孩,和四周小孩读书。到了晚上,则成为了工匠们的学习的地方。

朱斌继续道:“而且这段时间,鲁班院的大匠在厂里搞研发,我们也请了这胡大匠等人教工匠一些机械学问,很多工匠都喜欢学机械上的知识,胡大匠的课几乎是人满为患。”

徐晨在教室外面观看,果然胡俊的课堂可挤满了,有五六十个男男女女。

“注意看这个联动装置,”胡俊的声音洪亮有力“蒸汽推动活塞做直线运动,通过这个曲柄连杆机构,就转化成了飞轮的旋转运动。”胡俊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蒸汽机的运动原理图,而后一点点的教导他们。

这些工匠也听的极其认真,大家拿出纸笔。抄了黑板上蒸汽机的画像记录下。

朱斌仰起脖子骄傲道:“我们夜校教育已经出了成果,今年有12工匠考上了蒸汽学院,厂长为了让他们安心学习,保留了他们编制,生活费由厂里出。”

这一点让朱斌极为自得,大同社开始大范围普及教育,加上又有夜校扫盲,普通百姓读书识字率逐年暴涨,现在识字率大概在五成上下,所以在民朝读书人已经白菜价,算不得什么身份。

但正是因为读书的人多,能考上学府,这也是极难的,大同社的各类学府有二十三座,每年招生也就是2万出头,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为过,大同社中考的竞爭激烈程度並不差的科举。

在朱斌他们看来,能考上学府的学生,就相当於以前考上了举人,他们厂出了12个举人,这如何不让他们自豪得意,这要是放在前些年,厂里都要弄几座牌匾。

当然大同社也有自己的光荣,这12个考试学府的工匠,他们被掛在了工厂最显眼的光荣榜上,激励在场的工匠向他们学习。

徐晨满意点点头,后面他又看了几个教室,有教师教女工读书认字的。还有的则是纺织厂內部的大匠,教导女工纺织有关的技术,印染有关的技术等等。

还有的则是教剪裁和服装设计,说这里是一个简单的纺织技术学校也不为过。

桑文成为纺织部长之后,组织了整个大同社范围內纺织大匠,对纺织印染等各个工序的技术工匠,制定了標准,评定了等级。

总共有4个等级,分別是初级,中级,高级,大匠级。而后这套评级体系,普及到大同社各个行业当中。

到了大匠等级,基本上是每个行业最顶尖的技术工匠,相当於后世的8级工。

而这些评级也不是毫无作用,只要评上了这些等级,收入和晋升都会有优升提拔。

现在连私人纺织厂也认可这些等级证书,为了招揽大匠级別的工匠,那些私人作坊主,愿意出高空钱给房子,给马车,以拉拢人才。

正是有了物质的保证和晋升的可能,让工匠们看到进步的希望,所以这些夜校才会有这么多工匠的加入,他们想多学知识,提升工钱。改善自己的生活。

而第一纺织厂就是因为有这套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纺织厂內有大量的优秀人才,第一纺织厂才能生產大量高档的羊绒,色彩艷丽,图案精美的布,以及各种价格高昂却漂亮的服饰。

整个京城高档布料市场,高档成衣市场,几乎被第一纺织厂霸占。

那些私人纺织厂对第一纺织厂把工匠当爹来的养,胡乱提高工钱,乱发福利待,扰乱用工市场,喜欢挖他们的墙。可以说他们把第一纺织厂恨的咬牙切齿。

但他们自己做衣服,做被,却还是喜欢使用第一纺织厂的布料。

而贺秀之所以敢这样给第一纺织厂工匠这样发福利和工钱,一方面他们占据產业链的上一游,生產的都是高档的布,羊毛製品,还有各种成衣製品,它们价钱高,利润高。

另外一方面则是徐城最开始建立纺织厂,就极其重视產业链的建设和管理。

毕竟这两个名词经过后世网际网路的传播,已经成为了路人皆知的常规知识。

但在这个时代,一个產业链的建设和管理,就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学问。大同社的作坊本就超出了资本主义初期的血肉作坊一个等级。

而对於民朝那些封建式的作坊主,更是降维打击。他们根本不可能是大同市这些完善產业链作坊的对手。

搞家族式管理,还能严控成本,提升利润,但只要一上规模,就会被大同社的作坊教育做了,而后再经过一顿的捶打之后,不心甘,不情愿学习这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