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隆中对于地方上的改造完全不同于义军,那是从根本上的改变了以往的社会制度。
每拿下一个地方,并不是像义军那样,直接就对土地和资源朝廷占领,而且先安排人员进入调查统计。而后将本区域的百姓组织起来学习,宣讲新的政治思想。
至于诸葛隆中所率领的主力部队,根本就不会分兵到这些地盘上。
也就是说,无论占据多少区域,也不会影响到冷锋的军队组成。那些想要借此来分散冷锋军队,并且暗中抢夺武器的计划就彻底泡汤了。
南方战场地稳步向前推进,一路之上遇到的敌人,没有一个能够给冷锋的军队造成多少麻烦。
哪怕是袁战业分兵十路,每一路军只有一万来人,也同样没有人多少压力。
北方的情况比起南方也差不到哪里,由于一开始的时候,蒙古人和义军都是主动让出了一些地盘,并没爆发出大规模的战斗。
不过诸葛隆中并没有被这些主动得到的地盘限制前进的速度,在进入北方之后的第八天,就已经和蒙古军队交上火了。
诸葛隆中和袁战业的战术安排并不一样,他是将两个集团军全面铺开,呈现出一条横线的形式向前推进。
这种作战安排,就是之前的蒙古人在全面南下的时候,也没敢这么做。
但凡敢摆出这种进攻阵线的军队,要么是对自己的实力有着绝对的自信,要么就是太过狂妄自大。
因为这不像是一种战斗阵形,反而更像是一种收割阵形。
没有绝对的实力,摆出这种阵形,那完全就是等于在自寻死路。
二十万的军队进入广袤的北方大地,看上去很多,但是散开的话,就相当于一把芝麻撒到了沙地里一般。
但是诸葛隆中的布局并不是那种单纯意义上的横向排列,而是根据北方地区的城池所在地,以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展开有针对性的安排。
每支军队在行军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况,对于要进攻的目标,以及遇到伏击或者是围堵时的应对之策,都作了详细的布署。
也就是诸葛隆中,换作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完成如此周密的计划。
在二十万大军前进的路线上,北方地区的城池基本上都被覆盖了。只要稳住阵线向前推进,就可以将整个北方全部拿下。
不过诸葛隆中对于义军所在的地区,进攻的强度并不高,或者说是在前期给了义军一点可以选择的机会。
在和蒙古军队交战的过程中,诸葛隆中派出的代表也来到了义军之中。
不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进行的并不顺利,义军之中的还是存在着很多看不清形势的人。甚至是在有些人的认知之前,将冷锋和冷大财主看成是义军的人。
特别是冷大财主的曾经的身份,那也是义军的一员。
就算是现在冷大财主早就和义军划清了界限,但是在这部分看来,只要生为了一天是义军的人,那么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摆脱这层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