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 > 第34章 扎心的现实,老朱绷不住了

第34章 扎心的现实,老朱绷不住了(1 / 2)

“诸位,前方这座城池,便是琼山县了!”在一路颠簸之后,车马来到琼山县旧址。

下了车后,众人总算看到了这一座“琼州第一大城”,一眼望去,便见一座低矮的城池,其高不到三丈,城体呈土黄色,约宽三四百丈。

别说和琼州新城比,就算和应天府治下的小县比,也是十分的寒酸。

比之更寒酸的,则是那些靠在城门口睡觉的士兵,一个个抱着兵器,毫无守城士兵的模样。

而此处也不似新城那般人流众多,只见那低矮的城门下,半天不见一个人影。

“你说这便是琼山?”看着眼前的城池,朱棣再次发出了自己的惊叹。

不过上一次是惊叹于新城的繁华,这一次却是惊叹于琼州旧城的破败!

想他之前镇守北平,北边的卫所和城池已经算是贫瘠之地了,这里更是贫得不能再贫,真就是一副穷苦之景!

不仅是朱棣震惊,其他人看着此状,也是陷入了不敢置信之中,他们想不到,豪华的新城背后,竟然会是这般破败。

而在众人的惊讶中,于谦已是眯眼笑道:“这确实便是琼山城,是否有些出乎意料?”

“实则在下第一次看到琼山城之时,也不敢相信这里便是琼州治所。”

“然而这座城池确实是琼山县,不仅如此,琼州诸县至今都还是维持原貌。”

“琼王除了开荒扩土,招收流民之外,很少会插手琼州本地事务,故这些地方都是十年如一日,从未有过变化!”

“此城倒也不大,诸位可随在下步行入内!”说着,他便迈步朝着土城行来。

朱棣等人见之,自是纷纷随上,不过刚走两步,随着一阵海风吹来,黄土地上便扬起了尘沙,让他们不得不掩住了口鼻。

张辅看着这凹凸不平的黄土地,不由询问道:“琼州既有混凝土,为何不将这道路修缮一番?”

可他这话一出,于谦就道:“无他,府内无钱而已,琼州气候适宜,粮食一年三熟,但税收也是依此上缴,熟一次便要收一次。”

“而此地距离京城极远,路上损耗亦是税户承担,如此一来每年上缴田赋便有四成之多。”

“也幸得琼州此地气候,产量比之江南更大,故此虽累次叠加,百姓亦能承担。”

“可除了田赋之外,尚有赋捐、丁税,自永乐一朝来,零零总总一年需得收缴十数次之多!”

“如此上缴的多了,留于地方的便少了,更勿论此间百姓还能剩下多少余粮。”

“幸得现任琼州知府刘公体恤百姓,不设杂税,故此间百姓尚能以此求活,但也仅是求活,至于修缮一事,那自是无钱使得!”

他口中的这个刘公,名叫刘铭,本是广西梧州府通判,在永乐四年受命南下抚黎。

因为做事得力,便被朱棣任命为琼州知府,随后就留在了琼州,担任知府直到了现在。

听得于谦赞扬刘铭体恤百姓,朱棣便有些气不打一处来道:“若是体恤百姓,怎能坐视那些百姓沦落为佃户?”

这指的自然是新城那些给朱高燨打工的百姓,虽说这事合法,但终究还是挖了他墙角,他心中自不好受。

可于谦见朱棣如此,却摇头道:“正所谓人各有志,贵人也莫将此事归于刘公身上。”

“实则刘公担任知府十分尽职,为人清廉,爱护百姓,也算是个难得的清官。”

“至于彼等百姓为何如此,也不过小民逐利而已,在下虽未曾见过,但还是知道不少此中事迹。”

“据说当年琼王抵达此地时,田地不过千亩,随从不过数百人,日子同样清苦。”

“可琼王在抵达此处之后,并未以此为异,自永乐二年开始,便大力招收流民兴建工坊,开办学校,普及教育。”

“那时节,琼州之地不可谓不凶险啊,此地孤悬海外,草木茂密,野兽成群,实乃绝岛穷荒之地。”

“除此之外,岛上黎汉矛盾极大,三年便有一场大叛乱,每月都有小动乱!”

“这等地界,琼王却是不惧艰险,没有木材便开荒扩林,没有生铁便四处探寻,几次深入不毛之地,方才定下居所!”

“琼王定局尚且如此艰难,琼州百姓又能如何?那日子也只是水深火热罢了!”

“为了防备外敌,琼王开始兴建坞堡;为了容纳那些无家可归的百姓,琼王只得带头开荒!”

“如此两载,倒是开辟了良田数万亩,又兼工坊效益极佳,琼王索性免去了大半田租,只收两成!”

“诸位想想,寻常百姓若为佃户,田租与税赋便要缴纳大半,便不为佃户,田税也许缴纳三四成。”

“见得琼王免税,又兼治下安定,百姓怎能不心生投靠之意,由此便纷纷投献自家田地至琼王麾下。”

“琼王仁义,自不会白要,皆是平价买下,百姓见之如此,更是欣然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