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 > 第138章 新旧之争,理学衰落

第138章 新旧之争,理学衰落(1 / 2)

关于大明朝这一场学问的战争,一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存在,因为这被认为是大明朝局的转折点,也被后世人认为是大明新思潮诞生的开始。

起初只是一篇文章刊登在了大明日报上,随后整个大明文坛便被彻底点燃,因为这篇文章论述的当下国朝热点,新一届的科举。

明明刚刚掀起过大案,大明的学子已经不敢再言,可日报的这篇文章,却仔细分析了这一次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朝廷是对的,万众读书人错了。

而这一篇文章的论点也很独特,它不是一开局就在宣扬什么正确和错误,而是阐述整个事情的经过。

先点明从去年开始,大明的皇帝朱棣就已经下诏改组翰林院要兴新学,此后太子朱高炽领衔,一众大学士参与了教育改革。

途中,朝廷一直在借大明日报的平台宣扬新学,并且一直都在倡导学子学习新学,应对来年科考。

整整一年时间,应天府的新学蔚然成风,可这股风却只是在民间吹拂,大明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却未得到渗透。

而这件事的结果,就是国子监足足九千学子,上榜者大都在明经一科,其余各科没有一科上榜......

说到这里,文章引出来了一个概念,这就是新旧学问的争斗,国家要变法,需要新学的加入,可把握当前教育的则是旧学。

为了稳固旧学的地位,旧学排斥新学,使得新学难以在大明上层教育圈展开,导致了这一次科举的失利。

此处文章指出了大明朝这些大学士的不作为,随之,文章又点明了这一次学生闹事的本质,本质不是一场不公,而是实实在在的造反。

因为朝廷早就公布了国策,是这些学子观念陈腐排斥了新学,此处,文章特意点出了这一次科考的题目,实际上难度只在琼州初级阶段。

只要一个学生正常进学,就能考到一个及格分数,面对这种情况,正常的学生应该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在朝廷闹事,指责朝廷偏向琼州。

所以在明知国家政策的情况下,依旧保持旧观念闹事而被处置的这些学生,实质上和造反没区别。

随后在文章的末尾,还附上了作者的建议,建议朝廷立即改组国子监,效仿琼州建立科学院,让科学主导日后的教育。

可以说,这一篇文章的出现,就像是狠狠敲了大明朝这些读书人一闷棍,不少寒门学子也开始反思,这件事到底是谁错了?

你说皇帝残暴么?朝廷的圣旨早就下了,这是国策,不尊国策,别说取消科考资格,就算抄九族都没问题。

可你说读书人有错么?他们学了几十年的儒家经义,现在说改就改,科举会试三年一次,谁敢拿时间去尝试?

两方既然都没错,那错在了什么地方?显然就是国子监!因国子监不仅是大明朝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担任大明朝教育的职责。

仅仅一个国子监就容纳了九千学子,朝廷每一年都要供给这一所书院大量的钱粮作为工资。

这样一个消耗巨大的学府,却没有正确的引导大明教育风向,使得寒门士子无法获知这次科举新学的地位,导致失利。

如此一想,这次科考的问题,国子监难辞其咎,同样,就任国子监祭酒兼翰林院侍讲的内阁大学士胡俨首当其冲。

想清楚了之后,大明朝的舆论风向顿时就变了,大量学子不在质疑朝廷的对错,而是开始对胡俨进行口诛笔伐。

不仅胡俨,连带礼部尚书吕震、文渊阁大学士胡广,以及此次监考的杨荣等人都在讨伐之列。

不过这些学子忘记了一个人,那就是朱高炽,大明朝太子,也是这一年来负责教育变革的主事。

就在报纸刊登的第二天,朱高炽就上表朱棣,请求革除自己新政总管之位,同时,大学士胡俨、胡广纷纷上表请辞。

对此,朱棣没有允诺,只是下旨将这一期的大明日报抄送,发往各地学府,要求领会变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