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大明留学生(2 / 2)

原本的惊喜早没了踪影,只剩下满心心疼。

真要这么打,即便夺回尊严,也是举国之力败家!

让后人带百万将士跟北元硬碰硬,简直是浪费钱财、糟践人命。

哪怕最后赢了,也是惨胜。

必胜之局打成惨胜,跟输了没两样!

“额……陛下,您误会了。”

苏河连忙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尴尬:

“我说的‘歼灭五十万大军’,不是瓦刺、鞑靼的敌军,而是咱大明自己的军队!”

“那大明战神朱祁镇出征时,不仅带了五十万大明精锐,还把他从小玩到大的宦官带在了身边。”

“这一战本不至于惨败……土木堡地处宣府与大同之间,乃是护卫京师的重要驿堡,平日驻有重兵。可朱祁镇到了这儿,竟直接扎营歇息,整日跟那宦官厮混。领兵的大将想进言献策,全被那宦官拦在营门外,连面都见不到。”

“没办法,将领们只能凑钱给那宦官,才得以见到朱祁镇。可谁料,这皇帝竟对宦官的话言听计从,半点不把军务放在心上,更不把瓦刺、鞑靼放在眼里。”

“那些北元部落见有机可乘,当即群起而攻。混乱之中,五十万大明精锐尽被坑杀,连他这个皇帝都被瓦刺俘虏,押往了敌营。”

“瓦刺人见抓了大明皇帝,当即押着他来到皇城之下,逼他命令守城士兵开门,恭迎北元部落入城。”

“而他,竟真的照做了!”

“所以后世之人,除了戏称他为“大明战神”,更送了他一个“叫门天子”的骂名。”

“不过万幸,当时大明还有一位能臣……于谦,世人尊称他为‘于少保’。”

苏河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敬重:

“彼时于谦任兵部尚书,在京师危亡之际,以一己之力扛起抵御瓦刺南下的重担。”

“他率领文武百官,另立新君,便是朱祁镇的异母弟弟朱祁钰。”

“朱祁钰虽自幼体弱,是个出了名的病秧子,可临危受命后,即便身染重病,也坚持身披铠甲,奔走在抗敌前线。”

“彼时大明精锐已在土木堡之战中损耗殆尽,于谦却像上天赐予大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即便手中只有少量残兵,也硬是在北平城门前布下防线,将瓦刺大军杀得寸步不敢前。”

“他的战术更是精妙绝伦!将城内所有能用来制造火药的物资尽数搜罗,制成火器御敌。瓦刺人从未见过这般威力的武器,吓得纷纷撤军。”

“瓦刺见大明连皇帝的性命都不顾,知道扣着朱祁镇也没用,便带着他返回了漠北老营。”

“不过陛下您千万别担心他的安危,这朱祁镇回到瓦刺后,竟展现出了惊天天赋!”

苏河提及此事,语气里满是讽刺,“短短一个月,他就熟练掌握了蒙古语,还娶了蒙古公主,连一儿一女都有了!”

“所以后世之人,又给他起了个‘瓦刺留学生’的戏称,嘲讽他被俘后不思归国,反倒乐在其中。”

“后来,瓦刺故意放朱祁镇回大明,就是想让他扰乱大明朝政。而他,也确实不负众望。”

“他趁着朱祁钰病重卧床,他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了皇位。”

“登基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抓捕于谦,那个曾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亡的功臣。任凭满朝文武阻拦,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斩了于谦!”

“说起来,这于谦也是命苦,他恰是陛下您驾崩那年降生,自幼天赋异禀,科举高中后入朝为官。”

苏河摇了摇头,声音低沉了几分,“永乐帝赏识他,洪熙帝器重他,宣德帝更是倚重他,朱家祖孙三代都对他青睐有加。可就是这样一位良臣,最后却落得个斩首抄家的下场。”

“去抄家的侍卫看到他府上空空如也,连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都忍不住落下泪来。”

“于谦在狱中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便用带血的手指在石壁上写下了一首千古名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几句诗,字字泣血,道尽了他一生的刚正与清白。”

“于谦被斩后没多久,朱祁镇又将矛头对准了病重卧床、只剩一口气的弟弟朱祁钰,硬是逼死了他。”

“哎!陛下,您是没见着……后世多少人都佩服于谦的气节,民间为了纪念他,甚至自发将他配享太庙,供奉至今!”

“哎!陛下!陛下您怎么了?您没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