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新种(2 / 2)

他脑子里那些先进的大棚管理技术,是他能领先这个时代其他大棚种植者的最大依仗。

但也只有搭配上这些经过农科人员多年选育,适应大棚环境的优良种子,才能让他那些嫁接、温控、滴灌的手段,发挥出最大威力。

“真是好东西。”王建安小心地把种子拢回纸袋,又问道,“三哥,其他的呢?”

尹彬见他识货,兴致更高,又拿出一个纸包打开:“喏,这是早丰番茄,耐寒性好,挂果早,坐果率高,果子大小均匀,关键是皮实,耐储运。

还有这个,湘研一号辣椒种子,比一般的辣椒早成熟,关键是耐寒性有提升。”

听到尹彬说出辣椒种子,王建安激动的手都在颤抖。

要论蜀省什么菜最紧俏,那必然是辣椒了,不过现在本地的辣椒不好种,耐寒性太低了,沼气灯又不能全天候的供暖。

有了这新的辣椒种子,可以尝试种一种了。

最后尹彬又拿出两个分量明显更重些的纸包,倒出来的种子乌黑发亮:“建安,这是黑籽南瓜,两包够不够?”

“够!太够了!这都能搞到!”王建安看着那两堆黑珍珠似的种子,心里又是一阵激动。

去年剩下的黑籽南瓜种子今年才种下,而这种子收获之后还要等一年才能发芽。

“三哥,姐夫那边的大棚,你看了感觉咋样?有啥子新鲜招没?”王建安这才想起问技术细节,不过语气里明显少了刚才看种子时的那种热切。

他脑子里装着的后世大棚种植体系,从立体栽培到智能温控,从无土栽培到生物防治,随便拎出一点都够震撼这个年代的。

他问,更多是出于礼貌和对现世实际情况的参考。

尹彬没察觉到王建安细微的心态变化,一听问这个,立刻来了精神:“哎呀,建安,你是没看到那场面,人家那才叫成气候!

一个村子望过去,全是塑料棚子,那棚子搭得也比我们这儿的高,墙厚实,里面空间更大……”

尹彬说得口干舌燥,把自己看到的,学到的,一股脑全说了出来。

王建安听着,脸上带着笑,不时点头应和:“嗯,好,这个法子省力……通风确实关键……”

但尹彬说的这些,对他来说都属于基础操作,甚至有些地方在他看来还有优化空间。

比如王建安自己搞的带控水阀的分区滴灌系统,就已经超越这个时代。

至于温度管理,他脑子里也有更科学的积温模型和预警方案。

尹彬终于说得差不多了,看着王建安:“怎么样?建安,人家那边有些法子我们也能学学吧?”

王建安点了点头:“三哥,这趟辛苦你了,确实学到不少实在东西,对我们肯定有启发,特别是你带回来的这些种子。”

他指了指收好的那些纸包:“这有了它们,我对这季大棚底气更足了。”

尹彬听王建安肯定他带回来的种子价值,心里也高兴,至于那些技术细节王建安能吸收多少,他倒没细想。

“对了,建安,”尹彬想起另一件重要事,“公司那边,甜城和雁县的市场摸底,有点初步消息了。赵强和李兵还在蓉城跑,我让他们尽量多打听点路子。”

“好,这个回头再详细说。你先帮我参谋参谋。”王建安起身指着远处已经搭好框架的几个新大棚雏形。

“三哥你看,这片大河湾地,连上我原来包的地,总共小十亩。我规划了几个种植区域,你帮我看看合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