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入伙(2 / 2)

当然,棚鲜生也按外面市场的行情价收,不会亏待你们一分一厘,现钱现货,不拖不欠。”

这话一出,人群里又是一阵骚动。

只能卖给棚鲜生?

那岂不是被捏住了命根子?

价钱还不是人家说了算?

陈得明脸色也有些讪讪,犹豫着开口道:“建安,这个……卖菜的自由……”

“自由?”王建安嗤笑一声,夹着烟的手随意地往旁边大路一指,“想自己单打独斗,挑着担子去城里闯市场卖高价?

行啊,路就在那边,宽敞得很,没人拦到你们。

你们可以自己搞大棚,自己想办法跑销路,自己去菜市场卖菜。”

在王建安看来他们和本小队的人是有区别的。

李家沟本队的那是自家人,教他们种菜,是报恩,是带着一起致富。

但5队、7队这些人,说白了,就是合作对象。

教他们搞大棚,是为了把“棚鲜生”的摊子铺得更大,货源更足,品种更齐全,免得出现青黄不接的空档期,被市场拿捏。

这是互惠互利的事,但主导权必须在他王建安手里。

就算没有他们,棚鲜生顶多是今年少赚点,步子慢点。

他就不信,连着两年看着李家沟起高楼、宴宾客,其他队的人还能一直稳坐钓鱼台?到时候,提着猪头肉上门求带的人只会更多。

他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了下来:“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干,还是不干?

现在给句痛快话。

要干,就按我的规矩来。

不干,也就别耽误彼此工夫。”

空气仿佛凝固了。

只有远处李家沟猪场隐约传来的猪叫声。

陈得明额头上冒出了细汗,他回头看了看自己队上跟来的那些汉子。

有人眼神躲闪,脚底下悄悄往后挪了半步,显然被那巨大的投入和“卖身”条款吓退了。

也有人咬着腮帮子,眼睛里有血丝,有一种豁出去的狠劲。

张永和那边也差不多,7队的人交头接耳,低声争论着,脸上阴晴不定。

王建安就那么站着,也不催促,目光投向远处的河滩,仿佛眼前这群人的纠结与他无关。

他这副气定神闲,甚至带着点漠然的态度,反而更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让纠结的人更拿捏不定。

终于,低声讨论了一阵后陈得明大声说道:

“建安,我们5队干了!

就按你说的办,地我回去就挨家挨户做工作,想办法协调换到一起去。

本钱我们各家自己想办法凑。”

他话音刚落,张永和也赶紧跟着表态:“我们7队也干,建安,我们信得过你,你就说咋整我们就咋整。”

有人带头,那些原本犹豫的,也被这股劲头裹挟着,声音参差不齐地响起来:

“干!怕个锤子!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对,跟着建安干!”

王建安这才收回目光,脸上依旧没什么笑容,只是点了点头:“行,既然定了,有几件事,现在就要动手。”

等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王建安继续说道。

“第一,选址暂时就预定5队河边10亩,7队坡地15亩。

回去你们就自己商量换地,如果小河边的水田也想拿出来建大棚,也自己商量好,尽量把地换到一起,连成一片。

有石头的沙地你们自己组织人去清理,该铲平的地方铲平,该垫的地方垫。”

“第二,材料准备好。竹竿要老竹子,一亩600到700根。

铁丝一亩需要……

塑料薄膜一亩需要……”

一连串具体的数字报出来,听得陈得明和张永和头皮发麻,赶紧掏出皱巴巴的小本子记下。

后面几个识字的也赶紧凑过来看。

“最后是种子。”王建安强调道,“黄瓜、番茄、西葫芦这些,别去外面乱买。

我想办法托人从山东搞那边农科院新出的良种回来,耐寒,产量高,抗病好。

到时候我这边先集中育好苗,你们直接来买苗子回去栽,就跟种水稻秧一个道理。”

“你卖苗子给我们?”有人疑惑地问了一句。

王建安解释道:“嗯,统一育苗好管理,成活率高,品种也纯正。

放心,都按成本价算,不加你们的钱,我们李家沟自己用的也是这个价。

当然,你们要是非要自己折腾,买别的种子自己育,也行。

只是到时候菜长得不好,产量跟不上,结的果子歪瓜裂枣卖不上价,就别怨天尤人,说我没提前打招呼。”

“哦,是育苗啊,那要得。”提问的人讪讪地缩了回去。

王建安继续说道:“不过现在也快要开春了,你们现修大棚肯定是来不及了。

这几个月,地空着也是空着,还可以抢种一季早包谷,多少能收点。

利用这段时间,正好去砍竹子,攒钱买铁丝薄膜。

猪粪、牛粪这些好东西越多越好,也提前沤起来,发酵腐熟了。

等过了7月,我亲自带人去你们那边,教你们搭棚。”

“7月?”有人低声重复了一句,心里一盘算,还有差不多四五个月的缓冲期,顿时松了口气。

好歹有时间去攒材料、凑本钱了。

陈得明对着王建安说道:“建安,你放心。回去我就召集全队换土地。”

王建安点了点头:“记住我今天的话,回去好好打地基,不要到时候棚搭歪了,菜长不好说我故意害你们。好了,没其他事得话就散了吧。”

在其他人准备离开的时候王建安又叫住了两个队长:“早点把要搞大棚的人名单和大棚规模统计出来交给我,我好规划菜的种类和买种子。”

“要的,过几天就告诉你。”两人异口同声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