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推广(2 / 2)

王建安沉吟了片刻后说道:刘镇长,您和镇上的领导们如此看得起我们李家沟,这是我们的荣幸。

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这个想法我打心眼里支持和拥护,我也非常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副镇长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不住点头。

但王建安话锋一转:“不过,刘镇长,这个推广的事,光靠我一个人,或者光靠我们李家沟合作社这几个人,恐怕效果有限。

技术上的事,我可以毫无保留地分享。

只要其他村、其他队的乡亲们真心愿意学,肯下功夫,随时可以到我大棚里,猪场里来看,来问。

我保证有啥子说啥子,绝不留一手。

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我知道,也一定尽力帮忙想办法。

但是您也看到了,我这一大摊子事,每天从早忙到晚,又是大棚,又是养猪场。

现在又接了杨教授的科研任务,还要操心新房建设和家里老小。

实在是分身乏术,抽不出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挨村挨户跑去教。

这个组织动员的事情,可能还得靠镇上和乡上的领导们多操心。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出台一些具体的引导和扶持政策。”

张泽安也赶紧搭腔,帮着解释:“是的,刘镇长,建安说得在理。

这全镇推广是大事,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太大了,确实需要上级来牵头搭台。”

刘副镇长听完,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着,沉吟了一下。

他明白王建安的意思了:愿意出技术和经验。

但希望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做好组织、协调、服务和政策支持工作,

而不是把推广的担子全部压到他们这些刚刚起步的农民带头人身上。

这话说得合情合理,也体现了王建安的清醒和务实。

他点点头,脸上反而露出了更赞赏的神色:“建安同志,你说得对,考虑得很周全,很有道理。

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政府肯定是必须发挥作用的,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先行者。

你能敞开大门让大家来学,愿意无私分享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已经非常难得了,体现了很高的觉悟和格局!非常好!”

他转向霍支书和张泽安:“老霍,泽安,你们也听到了。

接下来,镇上会认真研究建安同志的意见。

我的初步想法是首先由镇上牵头,组织一到两期集中的技术培训班。

就请建安同志做主讲老师,把各村有意向的骨干集中到李家沟来现场教学。

其次对于确实有困难但又想干的村或者农户,镇上可以出面协调信用社,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提供更方便的小额贷款支持。

第三,像建安刚才提到的,一些通用的,需求量大的材料。

比如薄膜、铁丝,镇上可以试着联系县里的生产资料公司或者厂家。

看看能不能争取个团购价,降低大家的起步成本。”

这时,刘副镇长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对王建安说道:“对了,建安,你刚才提到种子是个大问题,特别是优良品种。

这个你放心,镇上也会想办法。

一方面,我们会积极和县农业局向省里争取,看能不能调拨或者优惠价提供一些适合我们这里大棚种植的优良蔬菜种子。

另一方面,你这里不是马上要成为农科院的试验点了吗?这就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等你试种成功,积累了经验,将来就可以逐步扩大这些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

到时候镇上可以支持你们李家沟合作社,不仅自己种菜,还可以培育优质种苗,提供给其他愿意跟着干的乡亲们。

这样既能保证品种纯正和质量,又能让你们多一条收入渠道,你看怎么样?”

王建安没想到刘副镇长思路转得这么快。

而且提出的设想竟然和他内心的某些长远规划不谋而合。

甚至提供了官方的支持和可能性,他立刻表示:“刘镇长,您这个想法太好了。

如果能这样,那真是解决了推广中最关键的种子源头问题,

我们肯定积极配合。”

事情基本谈妥,方向明确,各方责任也大致清晰,气氛更加融洽热烈。

又聊了一会儿今后的具体设想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看看时间不早,刘副镇长和杨教授便起身告辞,他们还要赶回乡上开会。

送走两辆吉普车,直到车影消失在村路尽头,院坝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张泽安长出了一口气,掏出叶子烟点上,美美地吸了一口,对王建安说道:

“建安,你刚才应对得真好,有分寸,有章法。

既给了领导面子,爽快地答应了带动乡亲的事,也没头脑发热,把啥子责任都大包大揽到自己身上。

该我们出的力,我们绝不推辞,

该上级支持的事,也说得清清楚楚。

这样好,这样才能长久。”

王建安点了点头:“泽安舅舅,技术可以教,经验可以传,但路终究还得他们自己走。

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指个方向,摆个成功的样板在这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能不能成,最终还得看他们自己肯不肯彻底转变观念,能不能吃得下那份苦,有没有那份坚持和细心。

农业这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侥幸。”

“是这么个道理。”张泽安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吐出一口烟圈,“走吧,去看看猪崽,早上听春城说有两头有点拉稀,得赶紧弄点药喂一下,别耽误了。”

“要得。”王建安应道,转身又脚步匆匆地钻进了猪场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