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上的伤好利索后,王建安就琢磨起一件事:如何处理他那两个最早搭起来的一号和二号大棚。
这两个棚快用满两年了,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日子久了,问题也多了起来。
竹竿架子风吹日晒,不少地方开始发黑发脆,承载力没以前那么好了。
塑料薄膜也老化得厉害,透光性差了不少,上面还积了不少擦不掉的污渍。
有些地方被风扯开了口子,是用透明胶带粘了又粘。
下雨天更是麻烦,棚顶容易积水,得时不时去捅一下,不然压垮了棚子就糟了。
王建安寻思着,是时候给这两个老伙计升级换代了。
现在家里底子也厚实了些,不能总凑合了。
他也计划好了,准备把竹架子换成镀锌的钢管架子,那玩意儿结实,能用好些年了,不怕风吹雨打。
塑料薄膜也要换最新的,换成新上市的无滴膜,那薄膜透光好,里面还不容易凝结水珠,棚里湿度能小点,病害也少。
而且这种膜表面光滑,下雨天水直接就流走了,不会像现在这样。
雨大点就在棚顶凹处积一摊水,压得棚子嘎吱响。
反正都要升级了,王建安也打算趁此解决盖膜、揭膜太费人工的问题。
以前棚少,每天早晚安排人爬上爬下地掀薄膜、盖薄膜,虽然累点,但也忙得过来。
可现在棚越来越多,以后还要更多,全靠人工,效率太低,而且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特别折腾人。
他想着能不能搞个自动收放薄膜的系统。
城里的大厂肯定有全自动的,但那玩意儿贵,而且不适合农村经常停电的地方。
他需要的是皮实耐用、就算没了电也能靠人力操作的土办法。
王建安把自己关在屋里画了半天图,结合上辈子零星看过的资料和这辈子摆弄农机具的经验,还真琢磨出一个方案。
他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
在大棚两侧的钢架地基上,固定两排结实的轴承。
薄膜不是直接盖在棚顶上,而是先卷在一根长长的钢管上,这根卷膜钢管两头套在轴承里。
钢管的一端,装上一个大的手摇轮盘,就像风车上的那种摇轱辘,通过一套齿轮组来带动卷膜钢管转动。
这样摇动摇把,就能缓慢地卷起或放下薄膜。
如果想用电机带动,也简单。
找个小功率的电机,最好是那种烧柴油的小型发电机也能带动的,通过皮带轮连接到齿轮组上。
平时通电就用电机,省力。
万一停电了,把皮带轮卸下来,换上手摇把,照样能人力操作。
晚上吃饭时他把想法跟家里人说了。
王建平倒是没什么意见:“是该换了,那两个棚是有点不像样了,每次刮大风我都提心吊胆,生怕它们散了架。”
张玉清比较心疼钱:“全换成钢架的?那得花不少钱吧?薄膜也要换好的?”
王太平也附和着张玉清:“就用竹子就行了撒,都不用钱,前两年砍的竹子都长好了。”
王建安点点头:“爸,这笔钱不能省。竹子太不经用了,做短期过渡用还行,长久生产肯定不得行。
我们也是运气好,这两年没遇到大风大雨,要不然大棚早就垮了。
而且新式的塑料薄膜透光好,棚里温度能高好几度,菜长得快,还能减少积水。
算下来,其实是划算的。
这新的大棚也能节省很多人力,我们也就有时间管理更多的大棚了。”
王太平迟疑了一会儿:“行吧,建安,你觉得可行就干。”
张玉清见丈夫也同意了,便不再多说:“你看着弄吧。”
和家里商定好,王建安便开始张罗起来。
第二天王建安便跑去了县城,找供销社的人。
虽然尹彬没在这里工作了,但他们的大棚菜一直都有供应给供销社。
王建安在供销社也算熟人了,直接说明来意,要买镀锌的钢管做棚架。
还有那种抗老化、透光性好的新式无滴塑料薄膜。
新的销售科长很热情:“王老板,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你说的这种新薄膜最近我们才开始售卖,透光好,不容易积水珠,就是价格比普通的高三成。
另外钢管有现成的,各种规格都有,就是需要去城里面调货。”
王建安看了看样品,用手捻了捻,又对着光看了看:“就要这种,价格你得给我算便宜点。
都这么熟了,我们那儿大棚啥子规模你又不是不晓得。
我这两个棚只是先试试,效果好,后面合作社几十亩大棚可能都得换。”
销售科长:“好说好说,保证给你最优惠的价,钢管和薄膜都给你送到家。”
从供销社出来,王建安又去了趟县里的农机厂。
农机厂能车螺丝、能锻打铁器,这种小部件的加工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
农机厂的老师傅拿着王建安的图纸端详了半天,推了推老花镜:“小伙子,你这东西有点意思啊,是想用来卷东西的?”
王建安递上烟:“老师傅好眼力,就是给蔬菜大棚用的,省得天天爬高上低地盖膜揭膜。”
老师傅点点头:“想法不错,这东西做起来不难,齿轮用现成的就行,我帮你调整一下速比,让你摇着省劲点。
轴承要用密封好的,不然泥水进去容易坏。
这卷膜的钢管得要粗一点,直一点,不然卷到中间容易卡住。”
“您是老行家,一看就懂,就按您说的办,需要多少钱?”王建安高兴的说道。
老师傅算了算:“材料工钱加起来一套差不多得30块钱。”
王建安心里盘算了一下,两个棚就是四套,价格还能接受:“行!麻烦老师傅尽快帮我做四套。”
“放心吧,保证给你弄得妥妥的!”老师傅爽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供销社的大卡车就把钢管和薄膜送来了。
又过了两天,王建安又去到农机厂将加工好的零件运了回来。
东西备齐,选了个天气好的日子,王建安开始动手升级大棚。
在等材料回来的这几天,他已经招呼人手把一号和二号大棚都收拾了出来。
看着光秃秃的地,王建安心里还有点感慨。
这第一个棚,可是他事业腾飞的地方。
“来,先挖坑,埋地锚!”王建安指挥着。
根据他画好的线,几个年轻人挥着铁锹,在棚的四角和中间位置挖深坑。
然后把预制好的水泥墩子埋进去,露出地面用来固定钢架的地脚螺栓。
这是棚架的根基,必须牢固。
埋好地锚,等水泥稍微凝固一下,就开始立钢架。
镀锌的钢管一根根闪闪发亮,看着就比竹竿气派多了。
用卡扣和螺丝把主骨架拼接起来,几个人合力竖起来,对准地脚螺栓的孔眼,用大号扳手拧紧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