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天子的忌惮(2 / 2)

下一瞬,一卷细纸从缝隙中滑落,“啪”地落在案几上。

“果然藏着玄机!”他低低一声,迅速展开纸卷。

福生和平安急忙凑上,眼中满是惊色。

纸上字迹寥寥,却字字千钧:“大将军亲鉴,朝中有奸人蛊惑,致使陛下心存忌惮,急召大将军回京。”

“将军于北寒之地逆转乾坤,实乃朝廷与百姓之幸,望将军切莫将自己置于险地,当该明白回京后如何自处。”

读罢字条,李景隆心头一热。

没想到在那腐朽的朝堂之中,竟还有人如此记挂他的生死。

原本郁积的阴霾,仿佛被一阵清风吹散,霎时清明起来。

“景帅,这会是何人所书?”平安难掩激动,声音里带着哽咽的感激。

“若我所料不差,应是...”李景隆话到嘴边,突然顿住,目光冷冷扫向营帐门口。

如今周遭耳目密布,他怎肯让这报信之人因他而惹来杀身之祸?

但他心中已有答案——敢在圣旨中夹带密信示警的,除了翰林院侍讲方孝孺,再无旁人。

自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讨伐的诏令檄文,皆出自此人手笔。

虽未曾谋面,李景隆却早从史料中识得这位“小韩愈”:此人幼时便机警过人,后师从宋濂,成一代文坛领袖。

更难忘的是他日后拒为朱棣草诏,当庭痛斥逆贼,最终被诛十族、车裂于市的刚烈。

这般铁骨铮铮之人,竟为他的安危甘冒奇险。

这份大义,怎能不让他动容?

不过如今有他在,方孝孺也就不必死了。

只是,方孝孺在字条中虽点出奸人蛊惑,却未言明那暗中作祟者究竟是谁。

“若让我揪出这卑鄙小人,定不饶他!”平安脸色铁青,手按腰间佩刀,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声音冷得像淬了冰。

“是狐狸,总会露出尾巴。”李景隆淡淡一句,随手将字条与圣旨一同丢进炭盆。

火光舔舐着纸页,转瞬之间,一切化为灰烬,不留半丝痕迹。

“准备一下,入夜后,随我去趟良乡县城。”李景隆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既然将他困在良乡是早有预谋,绝不可能只有一支传令的羽林军。或许在县城之中,能寻到些蛛丝马迹。

若能就此钓出条大鱼,也算不虚此行。

“好!”平安与福生齐齐应道,眼中燃起亮色。

“你留下。”李景隆看向满脸兴奋的平安,语气骤然严肃,“为防打草惊蛇,需有人在此坐镇。”

“记住,我走之后,任何人不得踏入营帐半步!”

“违令者,军法处置!”

平安无奈点头,望向福生的目光里,满是按捺不住的羡慕。

夜幕如墨,李景隆带着福生和萧云寒悄然潜出营地。

三人换上商贩衣衫,混在夜色中,悄无声息地潜入了良乡县城。

...

华灯初上,三道身影缓步走入一间茶楼。为首者看着年轻,却身着锦袍,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不凡气度。

两侧护卫身姿挺拔,目不斜视,举手投足间隐现的精悍,显然是百里挑一的好手。

“客官,楼上雅间请!”掌柜的眼尖,一眼便看出是阔绰主顾,忙不迭亲自迎上来,弓着腰引着三人往楼上走。

周遭食客闻声转头,目光在三人身上一扫,却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眼神里甚至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嫌弃。

那为首的青年将这细微的神色尽收眼底,不由得微微蹙眉,眉宇间浮起一抹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