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乔迁之喜(1 / 2)

三日后,京都以北五里外的官道旁。

李景隆斜坐在车辕上,指间转着一支莹白的玉箫,偶尔凑到唇边吹几声,清越的调子在风里荡开,倒也有几分意趣。

这具身体的原主,不仅熟稔兵法,竟还通音律、擅诗词,实在是副好底子。

他望着远处连绵的树影,心里忍不住暗叹——这般好牌,偏偏被“李景隆”打得稀烂,真是可惜了。

“少主,来了。”牵缰绳的福生忽然抬手指向京都方向,声音压得很低。

李景隆抬眼望去,只见两辆青布马车正缓缓驶来,随行的仆从加起来不过十人,透着几分清简。

随着马车越走越近,他脸上的闲适渐渐敛去,神色凝重起来,眼底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歉意。

“吁——”

马车在近前停稳,车帘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掀开,走下来一位身着官服的老者。

正是刑部尚书暴昭,只是他身上的官服,已从象征刑部尚书的绯色袍服,换成了七品县令的青色制式,显得格外刺眼。

前些日子,朱允炆以暴昭在北境“失职”为由,严惩了他——罚没半年俸禄,直接贬为良乡县令。

李景隆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因那日朝堂上,暴昭为自己辩驳而起。所以今日,他特地赶来相送。

“下官暴昭,见过曹国公。”暴昭快步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目光落在李景隆身上,带着几分复杂,“想不到会在此地遇见国公,不知国公亲临,所为何事?”

“我来送你。”李景隆抱拳还礼,语气里满是歉疚,“你落到如今这般境地,终究是因我而起。”

“国公说笑了。”暴昭苦笑一声,抬眼看向他,眼神却很认真,“下官当日不过是实话实说,就事论事罢了。便是再选一次,下官依旧会那么做。”

“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该来送你。”李景隆望着他,心中一阵感慨,“若朝廷的官员都能像你这般坦荡,又怎会落到如今这乌烟瘴气的地步?燕逆又岂能轻易攻破北境?”

他顿了顿,语气郑重起来:“我向你保证,终有一日,我会让你重新回到京都,官复原职。”

暴昭闻言,深深躬身一礼,眼底泛起感激:“多谢国公看重。此去良乡路途遥远,若没别的事,下官这就启程了。”

李景隆没再多说,只是轻轻抬手示意了一下。

看着暴昭重新登上马车,车轮碾过路面,渐渐向着良乡的方向远去,直到变成两个模糊的黑点,他才收回目光。

他向来不喜欢欠人情,可总有像暴昭这样的人,愿意为他铤而走险。

“派些可靠的人手,暗中护着暴昭一家。”驻足良久,李景隆沉声吩咐,“免得某些人狗急跳墙,动了杀心。”

“是。”福生应道,调转车头,马车缓缓向着京都驶回。

...

又过了三日,李景隆带着一家老小,搬离了住了多年的曹国公府,迁往栖霞山。

经过这些日子的修缮,原本有些陈旧的晚枫堂早已焕然一新。

飞檐翘角染上了新漆,廊下的朱柱锃亮,院里的石板路扫得干干净净,连墙角的青苔都打理得恰到好处。

福生办事向来稳妥,从不让他失望。

“这里就是咱们以后的新家了?”府里的老管家枫伯站在大门口,望着眼前开阔的庭院,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难掩笑意。

李增枝、李芳英夫妇俩也围着打量,满眼欣喜。这般大的别苑,凭着他们往日的俸禄,便是攒上一辈子也买不起,更别说指望什么赏赐了。

“爹爹!娘亲!你们看这里有蝴蝶!”嫣儿一进门,就像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提着裙摆欢快地跑向院角的花丛。

袁楚凝在后面追着,柔声喊着“慢点跑,当心脚下”,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一家人里,唯独李母面色沉郁,眉宇间凝着一丝化不开的凝重。

这些日子,儿子既不上朝,也没收到召见,她心里早已明白了七八分。

只是她担忧的,从不是儿子的仕途,而是他的安危。

“娘,我带您去看看您的院子。”李景隆注意到母亲的神色,连忙走上前,笑着扶住她的胳膊,“保准您喜欢。”

他亲自扶着李母向后院走去。

这别苑极大,比城里的曹国公府还要大上两倍多,李母和李增枝、李芳英两家人,都有各自独立的院子。

想当初,他镇守北境数月,战功赫赫,到头来,却只得了这么一座别苑和一些金银赏赐。

李景隆心里掠过一丝自嘲,但很快又压了下去。

很快,他便扶着母亲来到了她住的院子,青瓦白墙,院里种着几株母亲素来喜欢的玉兰,廊下还摆着两个青花瓷缸,里面养着几尾锦鲤。

李母的脚步慢了些,眼神在院子里扫过,却依旧没什么笑意。

李景隆又扶着她进了卧房,丫鬟们早就收拾妥当,桌椅床榻擦得一尘不染,连墙上挂着的那幅墨竹图,都是从国公府搬来的。

李母念旧,用惯了的东西,总舍不得换。

为了让母亲能住得舒心些,李景隆特地让人照着国公府里母亲卧房的样子,将这里布置得一模一样。

靠窗的位置摆着那张梨花木梳妆台,上面的铜镜、胭脂盒,甚至连桌角那只缺了个小口的玉簪,都原样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