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旷世之战(1 / 2)

值得庆幸的是,涿州的这场大雾直到午后才终于散尽。

天地清朗间,守军的困局也彻底暴露在日光下。

朱棣识破计谋,十万燕军疾驰折返,如铁桶般将涿州城团团围住,大战的阴霾瞬间笼罩全城。

暮色四合时,李景隆与朱权并肩登上北门城楼。

城外燕军营帐连绵至天际,李景隆面色却比白日更显平静。

若死亡本就是结局,那便无需畏惧。

城楼下,一队燕军骑兵往来驰骋,污言秽语不绝于耳。

核心不过一句:朱棣要将李景隆瓮中捉鳖。

身旁的福生听得目眦欲裂,右手死死攥住刀柄,指节泛白,似要即刻冲下去拼杀。

“放轻松。”李景隆察觉他的怒意,轻拍其肩笑道,“他们这般叫嚣,是盼着我长命百岁呢,如此倒不用赴死了。”

他话锋一转,眼底带着几分从容,“这说明我们定能守得住涿州,是喜事,今晚该多饮几杯。”

朱权闻言忍俊不禁,看向李景隆的目光满是钦佩:“没想到景帅此刻仍能如此镇定,看来涿州之局并非死局。”

“若愁眉苦脸能解困局,这世上便无难事了。”李景隆浅笑一声,随即正色看向朱权,“明日燕军大概率会全力攻城,殿下若此时反悔,还来得及。”

朱权深吸一口气,神色坚定如铁:“从我率军驰援涿州那日起,便已打定主意——无论胜负,必陪景帅到底。”

“这世上总有比生死更重的东西,若能与景帅同生共死,或许也是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李景隆心中暖意翻涌,未再多言,只将感激藏在眼底。

他抬眼望向天际,晚霞染红了圆月,想起京都的家人,胸中陡然燃起磅礴战意。

明日便是十五,虽不能与家人团聚,但守住这北境孤城,便是守住了天下无数盼着亲人归乡的家庭。

...

次日天刚蒙蒙亮,福生急促的敲门声便打破了寂静:“少主!燕军攻城了!”

房门瞬间被拉开,李景隆整装待发走出,眼底布满血丝。

昨夜十万敌军压境,他几乎未曾合眼,但神色依旧沉稳。

门外除了面色凝重的福生,还有嘴角噙着一丝笑意的朱权。

“该来的终究躲不过,殿下,请。”李景隆与朱权对视一眼,并肩向北门城楼奔去。

此时的涿州城已被硝烟笼罩,燕军的投石机与火炮对着东、南、西、北四门疯狂轰炸,北门的攻势尤为猛烈。

城楼上的守军严阵以待,火箭如雨般射向城外,但面对敌人的投石机与火炮覆盖却伤亡不断。

或有人中箭倒地,或有人被巨石砸中,却无一人后退半步,更无一人怯战。

燕军阵中同样死伤惨重,李景隆早已命人连夜改良了城楼上的投石机。

一个个火球呼啸着砸进敌阵,燃起熊熊烈火。

喊杀声、惨叫声响彻云霄,将这座没有退路的孤城从清晨的寂静中唤醒。

李景隆立在城楼之上,银甲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手中那杆杀敌无数的银枪,在寒风中发出细碎的嘶鸣,宛如即将饮血的银龙。

他冷冷望着越来越近、越来越疯狂的敌军,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城内,五万守军早已列阵以待,只待一声令下,便会毫不犹豫地冲出四门,将敌军搅碎在这北境的晨光里。

城楼下,福生率领数十名黑衣死忠护卫笔直而立,毅然抢在五万精兵前方。

身为李景隆的嫡系,他们要为远道驰援的弟兄们,立一个不死不退的榜样。

利箭破空之声不绝于耳,箭簇擦着李景隆的银甲掠过,重重钉在城楼木梁上,箭尾兀自震颤。

可他自始至终未动分毫,那些夺命的箭矢似乎长了眼睛,无一支伤他分毫。

战况随时间推移愈发危急。

北门本是燕军主攻之地,此刻城墙已布满裂痕。

数架云梯架在城头,敌军悍不畏死地向上攀爬,先锋营距城头仅剩数丈之遥。

死守只能暂缓危机,若任其耗下去,城墙迟早崩塌。

要想坚守涿州两日,唯有主动出击,方能搏得一线生机。

“准备火油!”李景隆沉吟片刻,声线冷冽如铁,扬声下令。

将士们立刻抬出早已备好的火油桶,浓稠的油液倾泻而下,转眼便将北门城墙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