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安兄此计虽锐,然襄阳城高池深,粮秣充足。
若我军顿兵坚城之下,迁延三五个月不能克,则曹军喘息已定,士气复振。
而我军锐气尽失,寸土未得,赤壁大胜之势将荡然无存,攻守之势恐将逆转!”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南方的江陵,点出更深的忧虑:
“且荆州腹心之地,岂能拱手让人?
若我军不取江陵,则东吴必取!
彼时,我军困守江夏一隅,如笼中困兽,进退失据!日后荆襄事务,岂非尽仰东吴鼻息?此乃腹心之患!”
诸葛亮羽扇轻摇,待二人言毕,也不反驳,只是从容道出第三条路:
“襄阳险峻,强攻易挫锐气;江陵要害,急取恐伤孙刘之盟。
亮以为,荆南四郡,地广民殷,守备空虚,正可为我根基!”
他指着地图逐条分析:
“先取荆南,一可避曹军、吴军锋芒,积蓄实力;
二可尽收四郡钱粮兵源,稳固根基本。
待根基深厚,则进可图中原,退可入蜀,游刃有余。此乃稳中求进,徐图天下之策。”
三位顶尖智囊,三套截然不同的方略,各具其理,利弊分明。
同时虽然言语和气,但也针锋相对。
一时之间,其他文士如简雍、孙乾之流连忙将“回到江夏,秣兵历马”这类的策略吞入腹中。
顿时不敢再多言,只是等待刘备做出抉择,好查漏补缺。
而刘备则目光在沙盘上逡巡,一时竟难以决断。
他心中苦笑:他日曾笑袁绍无断,今日我帐下也智囊云集,方知抉择之难,反甚于往昔矣!
刘备此刻心中权衡:
辛弃疾之计锋芒毕露,然过于行险;
孔明之策稳扎稳打,却略显保守;
徐庶之论虽折中务实,却恐动摇孙刘这来之不易的联盟根基……
正当他犹疑难决之际,诸葛亮踏前一步,羽扇轻点,轻声说道:
“主公,可还记得隆中草庐之中,亮所陈之策乎?”
一言惊醒梦中人!
刘备眼中迷茫尽扫,豁然开朗——隆中对策的核心,正是“先跨有荆、益”!
他目光疾扫沙盘上的荆南四郡:
取武陵、零陵,则南中门户洞开,可威胁成都腹地!
下桂阳,则交州七郡指日可待!
据长沙,屯兵巴丘,则柴桑、庐江等地,尽在兵锋威慑之下!
荆南四郡,正是撬动整个南方格局的支点!
诸葛亮见主公已然会意,羽扇轻摇,嘴角噙着一丝高深莫测的笑意,续言道:
“至于江陵、襄阳……主公且放宽心。
此二城重镇,未必需我军强攻硬取。
亮观天时地利,或有人……会将其‘拱手相送’也未可知?”
诸葛亮那“拱手相送”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刘备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他瞬间领悟了其中深藏的机锋——孔明所指,恐怕正是那此刻正与曹仁在江陵城下鏖战的江东周郎!
“妙!妙极!”刘备抚掌大笑,眼中此时再无半分犹豫,“孔明此言,如拨云见日!江陵、襄阳乃曹仁与周瑜的角力场,我军此时南下荆南,正可坐观其变,待其两败俱伤,坐收渔利!
若周瑜得胜,以其江东根基,必难久持荆州北境重镇,届时……”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帐中众人,尤其是辛弃疾和徐庶,都已了然于心——届时,便是“借”或“取”的良机!
“主公明鉴!”诸葛亮含笑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