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惊变(1 / 2)

阳平关失守的消息传到南郑,张鲁大惊失色。

他本寄望于弟弟能依托天险阻挡刘备,没想到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

他慌忙召集谋士阎圃、大将杨柏、等人商议对策。

阎圃面色凝重如铁:

“主公,阳平关一失,汉中门户洞开,无险可守。

刘备兵锋正锐,其麾下秦琼、尉迟恭有万夫不当之勇,赵云、黄忠皆世之虎将,野战我军绝无胜算!

为今之计,唯有固守南郑坚城,凭高墙深池,消耗其锐气,拖垮其粮秣!”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然仅凭死守,终非长久之计。

刘备后方有诸葛亮统筹粮草,荆州富庶,恐难耗尽其力。

为解此倒悬之危,圃斗胆进言:速向许都曹丞相求援!

刘备乃曹操心腹大患,其志在天下,岂能坐视刘备全取汉中,威胁关中,成其心腹大患?

曹操若出兵,刘备必首尾难顾!此乃驱虎吞狼,或可为我汉中争得一线生机!”

向曹操求援?张鲁内心极度挣扎。

他与曹操素无往来,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势更盛于刘备,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

但环顾帐下,残兵败将,人心惶惶,南郑之外再无屏障。

在灭顶之灾的恐惧面前,一切原则都显得苍白。

“也罢……也罢!”张鲁颓然长叹,仿佛被抽干了力气,

“就依子茂(阎圃字)之言!速派心腹,持我亲笔信与汉中印绶,走傥骆道,星夜兼程,赶往许都!

务必将汉中危局,刘备之威胁,详陈于曹丞相驾前!言明……言明张鲁愿举汉中归附朝廷,只求曹丞相速发天兵,解我燃眉之急!”

阎圃立刻挑选最精干的信使,带着张鲁的求援信和象征归顺的印绶,

在死士护卫下,一头扎进了秦岭的崇山峻岭之中,向着洛阳亡命奔去。

洛阳、丞相府。

曹操正与心腹谋士程昱、贾诩、司马懿等人商议西凉马超、韩遂联军寇掠关中的紧急军情。

气氛凝重,曹操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两线作战的压力,即使对他这位枭雄而言,也极为沉重。

“报——!汉中急使求见!”侍卫的通报打破了沉闷。

“汉中?张鲁?”曹操鹰目一凝,闪过一丝讶异。

侍从呈上张鲁的信件和印绶。

曹操快速浏览,嘴角渐渐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呵呵,有意思。”曹操将信递给身旁的程昱,

“张鲁被刘备打得丢盔弃甲,连阳平关都丢了,如今龟缩南郑,向我摇尾乞怜,愿举汉中归附,求我发兵救援。

刘备……动作好快啊!”

程昱看罢,沉吟道:“丞相,汉中乃巴蜀门户,关中屏障。

刘备若得之,则进可图中原,退可守巴蜀,其势大成,实为大患!

张鲁此请,虽为自救,却也是我介入汉中,遏制刘备的良机!”

曹操目光扫向一直沉默不语的贾诩:“文和,你有何高见?”

贾诩缓缓睁开微眯的眼睛,声音低沉而平静,却带着洞悉一切的寒意:

“丞相,此乃天赐良机,一石二鸟之策可成。”

“哦?细细道来!”曹操身体微微前倾。

贾诩指着巨大的地图:“西凉马超、韩遂,勇而无谋,聚乌合之众,虽声势浩大,然其联军根基不稳,各怀鬼胎。

此其一害也。

汉中张鲁,困守孤城,危在旦夕,刘备兵锋正盛,

此其二害也。”

他手指点向长安与汉中之间的秦岭:

“丞相若亲提大军西进潼关,名为讨伐马超,实则可分兵两路:一路,丞相自领主力,坐镇潼关,与马超、韩遂对峙。

只需稍加运作,其联盟必生嫌隙,破之不难。另一路,”

贾诩的手指重重敲在秦岭诸道之上,“可遣一员上将,

领精兵数万,不必走大路,可择傥骆道或子午道等险峻小路,星夜疾行,直插汉中腹地!”

贾诩眼中寒光闪烁:

“待兵至汉中,解南郑之围,名义上救援张鲁,实则为丞相接收汉中之地!

张鲁求援信与印绶在此,我军入汉中,名正言顺!

趁刘备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之际,与张鲁守军内外夹击,大破刘备!

若能擒杀刘备,则南方大患一举铲除!

即便刘备逃脱,汉中已入我手,则刘备入川之路被彻底切断,其顿成无根之萍,覆灭只在须臾!

此计若成,西凉、汉中可一并解决,刘备不死亦残!

丞相霸业,更进一重!”

曹操听罢,抚掌大笑:

“哈哈哈!妙!妙极!文和此计,深得吾心!

驱虎吞狼,坐收渔利,一箭双雕!

好一个一石二鸟!”

他霍然起身,目光锐利如刀:“传令!”

“着令夏侯渊、张郃等将,整备兵马粮草,随孤亲征,克日兵发潼关,迎战马超、韩遂!”

“传令徐晃!命其为平寇将军,持节,都督朱灵、路招等部,精选步骑三万!

携带半月干粮,轻装简从,即刻出发!

放弃大道,取傥骆险道,穿越秦岭,务必以最快速度突入汉中!

抵达后,见机行事:若刘备未退,则与张鲁里应外合,击破之!

若南郑已失或刘备退走,则接管城防,安抚张鲁,宣告汉中已归朝廷!

汉中军政,暂由其全权署理!”

“速派使者回复张鲁,言朝廷天兵已发,令其务必坚守待援!

同时,将此消息……想办法‘泄露’给刘备军知晓。”

另一边。

刘备大军挟大胜之威,迅速扫荡阳平关以北的零星抵抗,兵锋直指南郑。

沿途所过,刘备严令秋毫无犯,并开仓放粮,赈济因战乱流离的百姓,再次宣扬“吊民伐罪,讨伐妖道张鲁”的旗号。

此举果然收效显著,饱受张鲁五斗米教沉重赋税和劳役之苦的部分百姓,对刘备军颇有好感,甚至有主动投军或提供情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