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三国召唤之帝途霸业 > 第48章 抵达阳渠,大刀孟觉海

第48章 抵达阳渠,大刀孟觉海(1 / 2)

“大谁何”在正史与演义中虽鲜有提及,但在这个三国融合的世界里确然存在,正如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功法体系一般。

可既然朝廷设有“大谁何”,为何没能提前察觉张角起义的密谋?这就要从该组织的兴衰说起了。

自《史记》《汉书》中提及,汉武帝时期曾派其清查宫中泄密者或异动人员,“大谁何”参与宫廷护卫,是汉朝早期皇权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那时起大谁何便是初期框架。

后至汉桓帝时期起,“大谁何”便落入侯览、曹节、王甫等宦官手中。

从此,这个情报组织彻底变质:宦官们滥用其职权谋取私利,败坏朝纲,将其变为打压清流士人与党人的工具。

这般行径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震惊朝野的“党锢之祸”。

经此一劫,“大谁何”形同虚设。

组织内充斥着宦官亲信,有真才实学之人尽数遭屠戮。

加之当时朝廷盲目认为天下太平,便裁撤了耗费巨大、看似“无用”的各州分支,仅保留洛阳司隶、雍州等中原核心区域的编制。

后来汉灵帝刘宏登基,曾任命剑师王越统领“大谁何”。

初期虽有拨乱反正、重振纲纪之意,可到了后期,张让等十常侍再度篡夺了该组织的控制权,“大谁何”就此再度沉沦。

如今的“大谁何”,早已是半死不活的状态:虽尚有几分底蕴,却难堪大用。

毕竟是传承多年的老牌势力,谁也说不清它是否暗藏底牌。

也正因如此,刘明的“浮水房”才迟迟未能在司隶地区彻底铺开情报网络。

刘明当即吩咐戏志才,速去传令众将即刻整军,准备驰援洛阳。

戏志才领命离去后,刘明一边穿衣起身,一边暗自思忖。

他虽早已知道虎牢关危机,但谁知道,危机成黄巾直逼洛阳啊!

片刻之间,刘明已整装出屋,翻身上了坐骑“小白龙”,策马直奔城外。

城外空地中,姜臣早已整肃好队伍,将士们列阵齐整,只待号令。

刘明见状,不多言语,扬声道:“拔营,出发!”

此行路线他早已盘算妥当:

从郾城出发,先沿官道向北至许昌。

再从许昌沿颍河向西北,途经禹州、登封,最终便可抵达洛阳。

这条许洛古道的北线不仅行程更短,且地势相对平坦,作为当时的主干道,路况优良,极适合骑兵快速推进。

当年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时,从许昌前往洛阳便走了此路的部分路段,足见其在当时是商旅往来、军队调度的常用通道。

从郾城到洛阳,全程约二百二十公里,按急行军速度,约莫三到四天便可抵达。

大军一路疾驰,昼夜兼程,至第四日,终于抵达偃师城外十里处。

途中,他们曾与皇甫嵩的大军相遇,皇甫嵩命刘明先行驰援阳渠南岸。

只因皇甫嵩所部兵力众多,行军速度稍缓,预计次日才能抵达此处。

刘明在马上沉思着大谷关的地理位置与应对之策。

黄巾军攻破大谷关后直扑洛阳的路线,终点正对着洛阳城南的阳渠南岸。

大谷关坐落于洛阳东南,出关后向西北行进,最终必然抵达洛阳城南的平城门外。

那是洛阳南门的主门。

而阳渠恰好环绕平城门南侧,形成了“关门-阳渠-城门”的三级防御链条:

大谷关为第一道屏障,阳渠南岸是第二道防线,平城门则是最后一道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