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左、吴二人的看法,与AI几乎一致,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追击刘泽清的匪兵,应该是呼应李九城,从另一个方向过来的偏师。
人数虽然很多,却大多不是精兵,而是裹挟而来的平民百姓。
再往深处想,那些被裹挟的百姓,根本不会被当成“兵”来看待,而是随时可弃的炮灰。
驱赶敌方平民攻城,是非常古老,且非常残忍的战术。
一来,可以消耗箭矢、火药、火油等守城物资;
二来,守军和炮灰大多沾亲带故,眼睁睁看着亲人惨死在自己手里,难免大受打击。
如果守将不够狠心,或者应对不够果决,守军的士气便会迅速下滑,甚至直接崩溃。
这个战术效果奇佳,是以蒙元、满清都很喜欢用——他们视汉民为猪狗,根本不会名声,更不会在意炮灰的死活。
“这股匪军怎么先到了?是了,张奇功死守黄县,拖延了李九成两日。两路匪军没说好,其中一路先到了。”
想到这里,陈子履果断调整战略。
不再以接应范楷为满意,而是伺机出击,彻底击溃这支偏师,救回被裹挟的百姓。
于是向吴三桂问道:“小吴将军,若以你部马军突袭,得放到多近,可以得手。”
“全军突击吗?这个……”
吴三桂毕竟不算老练,想了好一会儿,才勉强答道:“得四五里吧。再远,他们就有防备了。”
陈子履又向左良玉问道:“你领昌平步卒出战,最少多少人,能击垮对面。”
左良玉略做思考,很快给出了答复。
如果全是选锋,且有关宁铁骑策应,一千人足够了。
陈子履道:“一千人太多了,他们肯定会警觉。你挑最好五百人,慢慢迎上去。”
“这……这可如何使得,”左良玉一下子急了,“才五百精兵,干不过他们呀。”
“放心,本宪盯着呢。等他们一合围,小吴将军就上了。”
陈子履细细讲起方略。
如果全军大举出动,敌军肯定会放弃追击范楷。
一旦敌军撤退,或者在远处扎营,对不好攻了。
所以,最好引诱敌军在城外混战,然后以大量骑兵发起突袭,一举将之击溃。
混战的地方,就按吴三桂说的办,选在城外约四五里。
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左良玉听得目瞪口呆,直呼陈兵宪偏心,偏到姥姥家去了。
关宁军也有步卒,昌平军也有马军。
为何不是吴三桂领步卒诱敌,自己领马军发起突袭?
大家都是总兵,这样厚此薄彼不合适吧。
要知道,马军砍人比步卒快多了,论首级缴获,两边没得比呀!
于是不住暗示,希望和吴三桂换一换。
陈子履安慰道:“这样,这次咱们不以杀敌论英雄……”
他见杨、刘二部还能坚持一阵,便说起新的规矩。
刘泽清一路护送,功劳分一成;
杨御蕃率先以轻骑救援,伤亡最大,功劳分三成;
左良玉以步卒诱敌,功劳分四成;
吴三桂林马军突袭,活计最轻松,分两成。
简而言之,不简单以斩首论功劳,而是以派遣难易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