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水浒影视城
阳光漫过塬上时,竹溪村的夯土墙被染成琥珀色,村口老槐的皲裂枝干间,还挂着半盏被风揉皱的酒旗,“杏花酿“三个字在晨光里洇成淡墨。
三间平顶土屋的烟囱刚飘起炊烟,天边滚来闷雷般的蹄声,二十骑奚族骑兵旋风般卷过晒谷场,铁蹄碾碎了场边堆着的干辣椒,红屑飞溅间,马鞍上的青铜铃铛撞出刺耳的响。
为首骑士的狼首皮帽擦过槐树枝桠,弯刀在夕阳下划出冷冽的弧光。
他身后的骑兵皆着熟皮甲胄,肩系的黑色兽尾在疾风中倒竖如戟,腰间悬挂的皮囊随着马身颠簸,弯刀上的寒光尚未凝干,刀刃上还沾着草茎与半片断发。
年轻剑客足尖轻点屋脊,月白色襕衫在身后扬起,腰间的玉具剑随步伐轻晃,剑穗上的银铃尚未发出声响,人已掠过第三座屋顶。
“当啷”一声清响,剑鞘坠地。
剑客左手剑诀斜引,右手长剑如游龙出海,寒芒划破晨光的刹那,屋脊上的霜瓦应手而碎。
第一道剑气急速掠过,将骑兵劈来的弯刀震得偏斜三寸,刀锋在泥墙上犁出半尺深的沟壑。
奚族骑士惊觉有变,勒马回望时,只见白衣剑客已踏碎最后一片瓦当,长剑挽出七朵剑花。
紧接着第二道剑气斩落,如裂帛般撕开骑兵的皮甲。
剑客足不点地,借着檐角反弹之力腾身而起,二十骑终于反应过来,弯刀纷纷出鞘,却见那道白影在屋顶间辗转腾挪,每一次起落都带起一片寒光,所过之处,铁盔坠地声与惊呼声此起彼伏。
“咔”
张艺谋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隐隐约约能感觉到不太高兴。
一条简单的戏份拍了十条都没过,放在哪个导演身上都不会有好脸子,没骂人还是因为张艺谋性格比较好。
“这条不行,打斗过程存在瑕疵,那两个群演还抢镜头了。”
看完两遍素材的苏君非常不满意,一不小心就抢了张艺谋的工作,顺便还把武术指导叫了过来。
作为一个投资过两亿、有苏君和张艺谋两个大佬坐镇的剧组,武术指导肯定不会只有一个,两个打底才能配得上剧组的逼格。
苏君为了确保电影不会被垃圾武术动作毁掉,特意请了两个武术指导。
被称为剑圣的于承惠和熊欣欣。
前者还会扮演电影中男主角裴旻的老师,否则男主那一身高明的剑术就没有合情合理的来源。
“于老师,这段武术动作的连贯性差了很多,你们太注重观赏性了。”
苏君看了将近一上午才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动作确实非常好看,但总有一种过于刻意的感觉。
旁边的张艺谋也被苏君点醒。
伸手点开机器,张艺谋将拍完的内容重新看了两遍,然后开始和于承惠交流。
剧本中能对情节和对话做出非常具体的描述,但无法对动作进行限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我们这场戏不要有太多繁复华丽的武术动作,简洁、凌厉、高效才最符合这些士兵的身份。”
“张若昀的动作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
“这样……”
手舞足蹈的说了半天,张艺谋感觉自己的描述不够具体,拉着于承惠和匆匆赶来的熊欣欣。
还将张若昀和几个有戏份的武术演员叫到了场内。
苏君也是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最近才搭建完毕的村庄中,参与到新武术动作的设计中。
几个人忙活了一个多小时,才将大概的方向定了下来。
“一般的动作要凌厉,以杀敌为主,动用大招的时候要配上简洁的介绍,比如招式名称之类的。”
“但最重要的是动作连贯性。”
最后,苏君几人达成了共识。
但是结果很严重,于承惠和熊欣欣今晚肯定要加班,参与这场戏的人谁都闲不下来,一切都要重新来过。
随组的特效人员需要对特效模型进行删改,确保张艺谋有可供借鉴的东西。
“你们辛苦一下,尽快熟悉新的武术动作,这场戏暂时延后两天,除了张若昀外,其他人可以走了。”
苏君摆摆手,让扮演奚族骑兵的专业武术演员暂时离开。
至于张若昀,他还得继续演戏。
剧组停摆一天就意味着要有几十万打水漂,苏君肯定不能允许,既然是主角,拿的片酬比其他人多了那么多,就得把业余时间利用起来。
“所有人准备,换第三场第七幕。”
“道具和场务赶紧入场,重新布置场地,摄影组一会要先给远景、再切近景,然后将镜头缓慢前推,我要一个不断递进的镜头。”
“若昀先去换服装……”
张艺谋大喇叭和对讲机互相切换,不断调动指挥剧组,而苏君则是坐在一旁,在剧本上勾勾抹抹。
《大唐剑圣:裴旻》开机刚刚一天,明明苏君有过很多次跟组经验,但他的压力依然很大,可能是因为整部电影在苏君脑海中都没有大概轮廓,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画面。
面对一部完全没有概念的电影,苏君多少有些慌。
原创之路是苏君第一次走,所以他要尽量做到完美,对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他都非常重视,有时候比张艺谋管的都多。
大半天拍摄下来,最后只有一段将近三分钟的素材能用,经过简单的特效渲染后,苏君和张艺谋终于在晚上看到了具体效果。
其中张若昀站在演武场旁边做捧哏,于承惠则是站在场中,演示剑术。
“师父,咱们练的剑法有名字吗?”
“我师承剑宗,长成后游历天下,借鉴多家武学,自己创立了这套剑法,我取名为剑宗三十六。”
“看好了。”
仙风道骨发老剑客负剑而立,青灰色道袍在风中泛起细碎的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