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贾破相(2 / 2)

眼下市面上还流通着第一版纸币,最大面值是五万块。等过两年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最大面值就变成十块钱了,新旧币兑换比例是一万比一——不过为了读着方便,咱们直接按新币算账。

何大清倒不急着回四合院,先奔了路边摊。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端上来,汤浓肉烂,馍块吸饱了汤汁,一碗才一毛二分钱,比四九城还便宜三分。按原主记忆,城里头这口吃食得要一毛五。

吃完一碗肚子里还空落落的,再添一碗准得撑着。他抹了把嘴,结账时又顺带买了些芝麻糖、糖葫芦,溜溜达达逛了半晌,这才晃悠到火车站买票。

“四九城,坐票八分钱,站票六分。“售票员头也不抬地报价。何大清瞧着乌泱泱排队的人群,不少人揣着站票还美呢——扛着大包袱往上一坐,既省了钱又有了座。他可懒得费那劲,掏钱买了张坐票。

在候车室干坐了两个钟头,这还算顺当。赶上运力紧张的时候,从晌午等到日头西斜都是常事。绿皮火车“哐当哐当“晃进站,何大清找着座位倒头就睡,再睁眼时外头已能望见四九城的城墙。

提溜着帆布包挤下车,熟悉的街景扑面而来。虽说脑子里装着原主记忆,可真踩在这片土地上,感觉又自不同。放眼望去尽是灰扑扑的低矮平房,砖墙上还留着斑驳的标语和褪色的宣传画。马路倒不算冷清,电车叮叮当当驶过,自行车流穿梭如织——早年间四九城就有十几万辆自行车,如今更是有增无减。

何大清在路口拦了辆三轮,直奔南锣鼓巷95号。整个胡同里上百个院子,三进深的四合院统共没几处。夕阳西下时,大门口正聚着七八个疯跑的孩子。

“傻柱!你爹回来啦!“

“雨水!快看谁回来喽!“

熊孩子们一窝蜂似的往院里窜,边跑边扯着嗓子嚎。霎时间满院子都炸开了锅,下棋的老头棋子停在半空,唠嗑的大娘抻着脖子张望。

“老何真回来了?“

“不是说跟保城寡妇跑了吗?“

“俩孩子说扔下就扔下,雨水那会儿才五岁啊!“

“莫不是叫人家踹了?“

何大清刚跨进月亮门,迎面撞见个青年。这人生得周正,眉眼间透着股憨厚劲儿,正是中院贾家的独子贾东旭。打小没了爹,全靠他妈拉扯大。

贾东旭的母亲贾张氏,虽守着寡妇身份,却是这条街上有名的狠角色,泼辣刁钻出了圈。

见着何大清,贾东旭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连句“何叔“都懒得叫。早有长舌妇嚼过舌根,说何大清对贾张氏存着歪心思,这话传进贾东旭耳朵里,他看何大清更像看杀父仇人。

“何大清,你不是去保城给人当上门女婿了吗?咋灰溜溜回来了?莫不是人家嫌你年纪大,把你扫地出门了?“贾东旭叉着腰讥笑。

何大清突然回来,倒真让贾东旭吃了一惊。这小子在南锣鼓巷装得人五人六,可轧钢厂谁不知道他是个什么货色?四合院里个个把他夸成花,可名声这玩意儿,当不得真——满院子数数,哪个是真正干净的?

但明眼人都清楚,贾东旭这小子肚里没二两香油。可他偏要揪着何大清不依不饶,这就让人窝火了。

“没规矩的东西!拉帮套?你妈昨儿还跪着求老子去你家当倒插门呢!“何大清冷笑,“老子有亲生儿子,犯得着给你当现成爹?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这话倒不是胡诌。根据原身记忆,贾张氏那老脸皮厚的确实勾搭过原主,可原主压根没瞧上她。自打那回碰了钉子,两家人就彻底翻了脸。

贾东旭听得两眼通红,理智“嗡“地烧成了灰:“何大清!我今儿非弄死你!“

砂锅大的拳头还没沾到何大清衣角,何大清后发先至,抡圆了胳膊就是个大耳帖子。贾东旭只觉天旋地转,原地转了两圈半,“扑通“摔了个四仰八叉,半边脸瞬间肿成发面馒头。

何大清这身板本就硬实,穿越后又加了两点力量属性,一巴掌下去,贾东旭这种绣花枕头哪扛得住?要不是这小子主动挑衅,何大清都懒得多看他一眼。

退一万步说,就算原身真和贾张氏有点啥,他堂堂穿越者还能被这母子俩拿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