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备年货(1 / 2)

第二天,一大妈便跟老太太提了换房的事。

听完这茬,老太太端着茶碗半天没吭声。

换房可不是小事,况且是用大房子换小房子,她不得不仔细掂量。

不过一听说要让傻柱搬进来,她心里那点抵触就散了。

至于何雨水,老太太压根没放在心上——在她眼里,十个何雨水也抵不上傻柱一个。

“中院阳光足,人也热闹。”

一大妈坐近了些,“您搬过来,咱两口子照顾您也方便。“

老太太眯着眼点头,心里又添了个念想:换了房,何保国那小子肯定得更勤快地给她送鱼送肉,到时候可有的吃了。

其实老太太早盘算好了,等她百年之后,这房子肯定要留给易中海两口子。

老易虽说是绝户,但这些年照顾她尽心尽力。

傻柱她虽然喜欢,可还没到把房子托付给他的地步。

要是现在跟何家换了房,傻柱和雨水住久了,往后她想留房子给老易两口子,怕是没那么容易。

“您再想想?”一大妈劝道。

老太太琢磨半晌,终于拍板:“换!我搬去何家耳房,让傻柱和雨水住后院。”

大房子换小房子,她心里多少有点不得劲。可既然定了,一大妈立刻张罗着收拾。

这事瞒不住,没两天全院都知道了。不过这是老太太和何家的私事,旁人也不好嚼舌根。

傻柱和雨水的东西少,收拾起来快。老太太的物件可不少,光箱子就装了好几大个。

院子里热心人多,三三两两搭把手,搬家倒也不算麻烦。连贾张氏都跟着搭了把手——虽然脸色臭得像欠她钱似的。

众人心里各有盘算。老太太搬到中院,离易中海家近了,离贾家也近了。

傻柱接了妹妹回来,一眼就看见聋老太太坐在中院石凳上晒太阳。

一大妈把换房的事一说,傻柱和雨水都没意见。后院老太太的房子比何家耳房宽敞多了,住着舒坦。再说老太太搬过来,老两口照顾起来也方便。

倒是许大茂躲在窗后撇嘴——他跟傻柱向来不对付。

可傻柱才不管他怎么想,拎着包袱就往后院去了。有热心人帮忙收拾,兄妹俩直接就能住进去。

这时贾张氏从外面回来,又去催媒婆了。她最近天天往媒婆家跑,就盼着贾东旭早点成家。

可成家之后呢?她又得催生孩子,最好生他七八个才罢休。

路过中院,贾张氏瞥见何家新搬来的箱子,脸色更难看了。二大妈正蹲在廊下择菜,抬头打趣:“老嫂子,又为东旭的婚事发愁呢?要我说,你家要是买台缝纫机,保管姑娘抢着嫁!这叫'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贾张氏眼睛一亮。对啊!买台缝纫机多气派,家里也能添个大件。

可转念一想,缝纫机价格不便宜,怕是要跟自行车差不多。

她摸遍口袋,贾家连一百块都凑不齐——这年头,四九城能掏出一百块存款的人家都不多,更别说千元户了。

但贾张氏不死心,咬着牙往家走。缝纫机,她买定了!

但钱从哪里来呢?

家里拿不出钱,那就只能借。

东旭的婚事是大事,街坊邻居总得搭把手吧?

贾张氏第一个就盯上了易中海。

老易无儿无女,工资又高,平日里省吃俭用,存款肯定不少。

何家或许也有积蓄,但何保国刚买了自行车,再说贾家和何家最近关系紧张,自然不好开口。

她张春花也不贪多,借一百块就够了。

不过这年头买缝纫机可不光有钱就行。

前阵子何保国想买永久牌自行车,最后只弄来辆熊球牌,还是托了关系的。当然,肯多花钱也能买到,可贾张氏才舍不得出血。

老易在厂里加夜班,天擦黑才进院门。刚跨过大门槛,贾张氏就迎了上去:“老易啊,有点事想求你。”

“老嫂子,这么晚了有事?”老易笑着停住脚。

贾张氏也不绕弯子:“东旭要结婚,我想买台缝纫机当彩礼,差一百块钱。”

说着直往老易手里塞,“等婚事办完,立马还你!”

老易沉吟片刻,点头道:“成,我回家取钱。“转身进屋让媳妇数了百来快,连欠条都没要就递了过去。

贾张氏揣着钱乐颠颠走了,还钱的事提都没提。

这事让一大妈心里犯嘀咕:“一百块可不是小数,就这么借出去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第二天全院都知道贾家要买缝纫机,还传出一大爷慷慨解囊的事,只是具体数目没人清楚。何保国下班回家听说后,倒没太惊讶。

“三转一响”如今正吃香,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趁现在还没实行票证,赶紧置办齐整才是。

等票证时代来了,买什么都得凭票,再想凑齐可就难了。

贾家的底细何保国清楚,存款顶多几十块。

老易这回至少借了五十块,何保国暗自琢磨。

要说老易对贾东旭是真不错,整个四合院谁不知道他热心肠?

厂里工友、街坊邻居,谁家有难他都伸手,也不管心里打着什么算盘,至少面上做得漂亮,这才攒下好名声。

一个绝户,在院里威望却高,这里头的门道可深着呢。

何保国正想着,老易又来找他:“保国啊,你认识人多,帮贾家问问缝纫机的事?”

“成,我帮您打听打听。”何保国满口应下。

忙活了整整七日,贾家终于把缝纫机抬进了门,花了整整一百五十五块。

是无敌牌的。

早年间缝纫机被叫作铁车、洋机或者针车,民国十一年国内才造出第一台,牌子叫金狮牌。到了四十余年间,金狮牌就改了名号,叫无敌牌,取的是“天下无敌手“的彩头。

这无敌牌缝纫机用起来灵便,针脚走得齐整,零件结实,模样也周正。

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又换了风靡大街小巷的蝴蝶牌名头。那时候还有飞人牌、蜜蜂牌、标准牌、华南牌,各家有各家的讲究。

哪怕到了七十、八十年代,小年轻结婚的“三大件”里总少不了它,承着几代人的念想。

这五一年头里,谁家要是摆台缝纫机,那得是顶体面的事儿。

“买了大件不请客?“有好事的邻居嘀咕。贾张氏直摆手:“手头紧着呢,买这铁家伙还借了不少钱。”

这老寡妇的做派,惹得背后不少人撇嘴。

贾家门口围了圈人,眼睛都往屋里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