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郑眾的选择
郑眾来到嘉德殿,向皇后转达了太后的决定,寇淑笑著摇摇头,“本宫连宫中事务都不爱管,怎么会去管宫外事务
本宫现在事务繁忙,既要照顾陛下,研究格物,又要时不时去东观、兰台等地阅读典籍,哪有精力去管什么上计请郑老回去稟报母亲本宫的苦衷,好好劝说一番!”
“中宫擅长理財,太后觉得中宫要发挥所长,而上计关係国之根本,日后陛下亲政..”
“本宫对理財是有些兴趣,不过本宫理財是为了母亲和陛下,本宫自己也想多一些零钱搞一搞格物实验,至於外朝那些破事,与本宫何干!
朝廷给三公万石俸禄,给九卿、尚书令、御史中丞等中两千石的俸禄都是干什么属於他们的活计,就应该他们干;若是母亲不放心,郑老可带著常侍、黄门做一番检查,本宫插手作甚
就算日后陛下亲政主计,那也不过是形式,陛下身体不好,不能操心繁重的事务,最后还是要辛苦母亲以及宫中擅长算帐的中官”
“上计大事,奴婢等如何能插手”
“郑老还记得早上本宫所言种种吗我朝官吏和各地豪强本为一体,他们入京上计,
各种帐册必然经过精心研究,很难发现问题,三公等就算发现问题也未必愿意解决,必须引入与他们利益无关的势力以为平衡,此事非中官莫属!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要想做好上计,必须通数,格物学者大多通算,郑老可延请一些人教授年岁较小的中官,这是迟早之事,到时候宫中要是没人干活,陛下和本宫都要找你算帐!”
“中宫此举有违成法—”
寇淑看了看左右,有宫女,有宦官,要么是她的人,要么是太后的人,里面当然姑父邓鷺关係不错的人,但太后对宫廷管得很严,应该没有和大臣交好的。就算有,也相对有分寸,不至於什么都敢说!
她十分乾脆的说道,“光武皇帝天纵奇才,名为中兴,实为开创,可以权归台阁,三公备位;但到了明帝,就必须不断收拾人震镊,才能掌控大权;而到了章和两位先君,就不得不宽宏以治天下,同时启用外戚辅政!
陛下虽然聪颖,但身子骨你也知道,朝臣只会更加不以为然,而我父侯那个人,压根震不住大臣,而且本宫也不希望寇氏权柄太大,落一个竇氏得下场,思前想后,未来必须让中官们发挥作用!”
寇淑当眾说得这般直白,直接把郑眾干蒙了,郑眾连忙劝说,“中宫太多虑了,朝臣们都是忠臣,绝不会寇淑打断道:“郑老是明白人,这种话就不要说了,不要说本宫,母亲也一样,即便邓氏是功臣第一,连出名臣,但母亲也不稳当,真以为母亲想召开三老会议吗想做点有利於天下的事情,但又不能得罪人太多,不得不为罢了!
现在中常侍专用中官,母亲又藉口男女大防,不让权贵入宫,让中常侍和小黄门负责交接內外,还让少府修建府库,安排中官出外—”
说到这里,寇淑看著郑眾,“郑老是中官领袖,请务必承担起责任,有些话母亲和陛下不方便说,只能本宫挑明,诸大小中官可不要让母亲和陛下失望!”
郑眾无可奈何,带看大小中官俯首称诺,他们行礼时,寇淑的嘴角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不爱读五经,一个不学有术的皇后才能在后宫更好的廝混!
隨著对汉廷了解的愈发深入,寇淑现在心態越发求稳,皇太后邓绥擅权不假,但却是一名真正的女政治家,她考虑问题第一个考虑的是自己的权柄,第二个是江山社稷,最后才轮到邓氏家族,她是邓氏家族真正的主宰。
邓氏掌门人邓鷺又比较老实,他竟然安心做一个会议召集人的角色,虽然也拉拢官员,但其他五府都有很大权柄,而在內,他老老实实听邓后的,寇淑让他做一点事情,他也帮著寇淑去做。
邓氏兄弟其他人,如邓,性格也要外向一些,但骨子里也是一个谦恭有礼的士族子弟;如邓弘,也就是一个书生;又如邓间,是小儿子,很受宠爱,说话也大胆,但侍母至孝,做事也守规矩。
邓绥和邓氏兄弟的风格註定了他们顾全大局,做事有分寸,绝不可能和那些无法无天的外戚一样乱来,而邓氏又是本朝第一大族,影响力巨大,执政根基扎实,所以寇淑要做的事情很简单,耐心等待,未来接受邓氏的执政团队,平稳过渡即可。
在此期间,她要儘可能斡旋小皇帝和邓氏的关係,必要时,站在邓氏一边,不做任何让邓氏不安的事情,同时儘可能拉近关係,凡事多站在邓氏的立场考虑所以寇淑儘可能不管宫廷事务,外朝上计这种极端繁琐,极其消耗体力,又很容易招来忌惮的事情,寇淑当然不干,这是邓绥亲力亲为的好事,寇淑怎么能越组代皰呢!
虽然通过上计,可以更多的了解汉帝国,但封建社会,国家变化缓慢,寇淑研究各类档案同样能够做到了解汉帝国,而研究档案时,谁做得好,谁做的差,她也看得出,她压根不需要傻乎乎的接见谁,授人以柄。
此时汉廷的士人绝大部分不是她需要的,她真正在意的是那些愿意学格物的人,只要慢慢培养,十几年后,她压根不缺人而与邓氏搞好关係的同时,寇淑自然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宦官集团搞好关係的机会,
她今天推心置腹一番话,又让郑眾安排人学算术,就算老太监人老成精无所谓,侍从在一旁的小黄门们肯定也会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