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不动声色的发作
看到《明理报》第二版的文章,目前焦头烂额的许敬拍案而起,“大汉的太尉什么时候变成了趋炎附势之人可恨,可恨呀!”
许敬怎么也想不到事情竟然演变成这种局面,只是因为对东朝鲜公司所作所为不放心,竟然被解读成欺凌皇后,帝后一体,又进一步被解读为欺凌幼主,然后被太后利用,
搞什么三圣临朝,甚至於不畏权贵也被认为是架空天子!
世上怎么会有如此顛倒黑白之事,世上怎么会有如此无耻之外戚,残暴的外戚不可怕,可怕的是外戚竟然懂土人这一套!
现在两报把白的说成黑的,三圣临朝竟然变成了为大汉保驾护航,太尉徐防控制的《明理报》首先投降,接下来其他两份报纸肯定会投降,三老会议肯定也会服软,接下来太后必然会长期执政,邓氏外戚也会本性暴露,变成大汉的祸患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不,有办法,大汉有忠臣,还是有忠臣的,杜根,对,那些个刚刚步入政坛的郎中,他们凭藉著一腔热血给朝廷上书,太后哪怕一肚子不舒服,也不得不撇清关係,给他们加封謁者!
既然太后撇清关係,那完全可以进一步上书,逼著太后主动承诺,要是太后翻脸不认人,对著他下狠手,那就说明太后虚偽,她的所作所为只是做做样子,邓寇外戚与竇氏外戚不过是一丘之貉,他许敬不畏权贵是对的,他是忠臣,大大的忠臣!
许敬拿起笔墨和寇侯纸,一挥而就,撰写了一封奏章,奏章中说《洛报》所载种种既与太后无关,还请太后澄清並无三圣临朝之心,许敬又哗啦啦写了一大堆东西,重申天子亲政的重要性
许敬现在非常著急,人一著急就容易钻牛角尖,思考问题不全面,他並没有认真揣摩太尉徐防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站队的深意,徐防都已经是太尉了,他压根没必要违眾心,党附太后。
徐防既然主动提议,肯定是大势已成,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邓绥做了两年执政太后,而且成绩也不错,已经积累了相当强的威望。
而寇淑又发现了永元稻和,同时搞出了一大堆成就,她同样拥有著巨大的威望,
邓寇两后已经获得了普遍认可,是大汉难得的贤后。
此时《洛报》提议三圣临朝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但大家仔细一琢磨,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皇帝的情况確实不怎么样,皇帝不怎么样,继续维持两后参政的局面也不是不能接受,说到底一个是皇帝的嫡母,一个是媳妇,本来就是一家人。
而《京报》把许敬的过往拿了出来,对他进行了一通批评,也有很大的影响,许敬在税改和奴婢问题上的消极以及司隶校尉任上种种表现,確实不那么让人满意。
这样的人说自己不畏权贵,大傢伙多少有些疑虑,当今之世,欺世盗名之人相当之多,许敬会不会也是这样的人很多人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號,这也就是说,许敬的群眾基础並不够许敬犯糊涂,但並不是所有人犯糊涂,功曹曹兴觉得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妙了,他再对抗已经没什么意思,而且欺凌天子这个名头实在太难听,建议他效仿袁,主动辞职他还引用《道德经》中的一句,“顺天者存,道之主也;逆天者亡,不可胜胜焉!”
许敬沉默片刻后,摇摇头说道,“杜根等人不断上书,可见事情大有可为,即便不成,吾也要让天下人看清楚外戚的真面目!”
曹兴无奈,只要摇头离开不仅仅许敬在上书,刚刚被太后任命为諶者的杜根等人,此时一厢情愿的认为太后被他们进諫之心感动,既然如此,当然要趁热打铁,促成皇帝亲政。
杜根此时又做了一件比较愚蠢的事情,他竟然动员起了三郎署的郎中,而那些郎中感到杜根等人上书,竟然被任命为謁者,也都相当心动。
謁者虽然只是比四百石的小官,但地位並不低,在秦朝和西汉时期謁者的主要职责是宾客的接待与一些仪式的主持,同时还负责接收宾客希望上奏的意见,那个时候的渴者是六百石的官员,属於靠近皇帝的侍从官员。
到了东汉时期,謁者的俸禄降低了,但需要其负责的內容却增长了不少,以至於在寇淑的前世,东汉末年,謁者逐渐独立,成为了外台,与尚书台、御史台三足鼎立,实际上共同控制著后期东汉王朝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