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四合院:从港岛混混到爱国大亨 > 第374章 这才是我们要的价码

第374章 这才是我们要的价码(2 / 2)

他拿起清酒,跟身边的人,用日语低声交谈起来。

在他看来,这次合作,他就是老师。

是来给一群小学生,开蒙上课的。

第二天。

a区,一号核心实验室。

空气里,是净化系统运转的微弱声音,和新设备拆箱后,塑料与金属的味道。

几十个巨大的木箱,占据了实验室的大半空间。

藤原敬介的团队,换上了一身白色的防尘工作服。

钱建华教授,和他带来的三十六名内地工程师,也穿着同样的衣服。

“先开这个箱子。”

一名日本工程师指着墙角的一个大木箱,用生硬的英语说。

他的语速很慢,声音很大,像是在对一群听不懂话的人下命令。

钱建华身后的两个年轻人走上前,拿起撬棍,开始拆箱。

他们两个,都是国内顶尖大学的博士。

藤原敬介亲自监督那台光刻机的开箱过程。

当巨大的机器主体,被吊装设备缓缓吊起时,他显得很紧张。

“小心!”

当侧面的盖板被拆下时,他大声喊道。

“那是精密校准激光器,不要用手碰!”

钱建华站在几米外,没有说话,只是看着。

他的一个学生,一个叫林伟的年轻人,被一个日本工程师叫过去。

“把这条电源线,接上。”

日本工程师递给他一根粗大的电缆。

林伟拿着电缆,正要走向配电柜。

那个日本工程师一把抢过电缆。

“不对,不对!”他连连摇头。

“插错端口,会烧掉主板。”

他指着配电柜上另一个插口。

“是这个,看我做。”

他亲自把电缆插了进去。

林伟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他退到一旁,双手在背后,握成了拳头。

钱建华走过去,在他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

他什么也没说。

这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日本团队负责指挥,讲解,操作。

钱建华的团队负责搬运,接线,打下手。

他们被当成了学徒,甚至,是力工。

午饭时间。

日本团队去了他们专用的餐厅。

钱建华把他的三十六个学生,都叫到了实验室的一个角落。

一人一个盒饭。

没有人说话,只有筷子碰到饭盒的声音。

“钱教授。”

林伟第一个开口。

“他们在羞辱我们。”

“他们把我们当成什么了?”另一个工程师放下筷子,声音里压着火。

“他刚才给我解释了五分钟,什么是静电手环。”

钱建华吃完最后一口饭。

他把饭盒盖好,整齐地放在一边。

“他们怎么想,不重要。”

他站起来,看着那台还在组装中的,复杂的机器。

“我们做什么,才重要。”

他走到那台光刻机前,指着一组刚刚安装好的,由无数镜片和反射镜构成的复杂部件。

“这是什么?”

“光学镜头组。”林伟立刻回答。

“藤原刚才花了半个小时,教我们怎么用无尘布去清洁它。”钱建华说。

“他觉得我们连无尘布都不会用。”

“但是,你们有谁注意到,他拿镜片的手势?他的手指,避开了哪几个固定点?”

“你们有谁记下了,他在控制面板上,运行诊断程序时,输入的指令序列?”

实验室里,一片安静。

钱建华的声音,很低。

“他们把教科书,答案,甚至连老师的备课笔记,都一起摊开在了我们面前。”

他转过身,看着他眼前的这三十六个人。

“你们的面子,现在一文不值。”

“你们的学历,也一文不值。”

钱建华用手指,敲了敲自己的太阳穴。

“现在唯一有价值的,是你们的眼睛,你们的耳朵,你们的大脑。”

“他们以为,这是一场技术讲座。”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场开卷考试。”

“考卷,已经发下来了。”

“监考老师,甚至在亲自给我们演示,怎么写出正确答案。”

“你们的工作,不是抱怨。”

“你们的工作,是抄。”

“把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数据,他们输入的每一行代码,都给我原封不动地抄下来。”

“我们要抄,更要懂。”

钱建华看着他们。

“现在吃饭。”

“吃完饭,回去继续当你们的好学生。”

“老师们,快回来了。”

一个月后。

a区,一号核心实验室。

那台从日本运来的光刻机,已经组装完毕,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

藤原敬介和他的团队,占据着机器的核心操作区。

钱建华带来的三十六个人,被分散在各个辅助岗位上,记录数据,更换耗材。

实验室里,只有机器运转的低鸣,和藤原敬介偶尔发出的日语指令。

“佐佐木,五号监控口的压力值,为什么会偏离百分之零点一?”

一个叫佐佐木的年轻工程师,立刻小跑过去,检查仪表。

“藤原先生,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我要的是完美,不是允许。”

藤原敬介的声音,冷硬得像一块铁。

佐佐木的身体僵了一下,弯腰道歉。

“是,非常抱歉。”

在实验室的另一头,林伟坐在计算机终端前。

他的眼睛,盯着屏幕上滚动的代码和数据流。

这些天,除了打下手,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建模上。

用他们带来的数据,模拟这台光刻机的每一个工作流程。

屏幕上,一个红色的警报框,跳了出来。

林伟皱起眉,重新输入参数,再次运行。

十分钟后。

同样的红色警报框,再次出现。

他换了三种算法,推演了四遍。

结果,都指向同一个结论。

林伟站起来,快步走到钱建华身边。

钱建华正在一块白板前,记录一组刚刚测试出来的光谱数据。

“钱教授。”

林伟的声音压得很低。

钱建华放下笔,转过身。

“怎么了?”

“模型。”

林伟指了指不远处的计算机。

“我用他们给的工艺参数,模拟了第三道蚀刻工序。”

“良品率,存在一个理论上限。”

“无论怎么优化参数,调整功率,都无法突破这个上限。”

钱建华的目光,动了一下。

他跟着林伟,走到那台计算机前。

林伟把模拟过程,又演示了一遍。

钱建华看着屏幕上的曲线图,那条无论如何都无法再往上攀升的曲线。

“你的推论是什么?”

“他们的蚀刻光源,存在设计缺陷。”

林伟说。

“光源的角度和聚焦算法,在微米级别,有一个致命的瑕疵。”

“这个瑕疵,会导致每一片晶圆上,都有固定百分之五左右的区域,蚀刻不完全。”

钱建华沉默地看着屏幕,看了很久。

“这件事,还有谁知道?”

“只有我。”

“好。”

钱建华直起身,拍了拍林伟的肩膀。

“把所有数据备份,然后,把模拟记录全部删掉。”

林伟愣住了。

“教授,这是他们的致命缺陷,我们应该……”

“时机未到。”

钱建华打断他。

“你什么都没有发现。”

“继续你的工作。”

钱建华说完,转身走回那块白板前,继续记录他的数据。

就好像,刚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晚上。

研发中心的生活区。

王虎手下的一个年轻人,叫王强,正提着一袋宵夜,走向日本工程师的宿舍。

这是梁文辉安排的,专门负责照顾这些“专家”的生活。

走廊里,他正好碰见佐佐木。

佐佐木刚从藤原敬介的房间里出来,脸色很难看。

“佐佐木先生,还没休息?”

王强笑着打招呼。

“刚被藤原先生训话。”

佐佐木揉了揉眉心,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疲惫和恼火。

“阿强,有烟吗?”

王强从口袋里掏出万宝路,递给他一根,帮他点上。

佐佐木猛吸了一口。

“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藤原先生太保守了。”

他忍不住抱怨。

“我们不应该像看守宝藏一样,守着那些旧东西。”

“是啊,合作才能共赢嘛。”

阿强顺着他的话说。

“香港这边,很有诚意。”

佐佐木吐出一口烟。

“诚意是有的,可惜……”

他摇了摇头,没再说下去。

“不说了,谢谢你的烟。”

佐佐木掐灭烟头,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和记大厦顶层。

王虎把昨晚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陈山。

“山哥,那个叫佐佐木的日本仔,对他们那个头儿,很不满。”

“一直在抱怨,说那个老家伙太保守。”

陈山正在看一份文件,头也没抬。

“不满,是好事。”

他翻过一页文件。

“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越多,缝隙就越多。”

陈山放下文件,看向梁文辉。

“文辉。”

“山哥。”

“找个由头,搞个酒会。”

陈山说。

“就叫‘第一阶段技术交流分享会’。”

“让两边的年轻人,都过来,放松一下。”

梁文辉点头。

“我马上去安排。”

“让钱教授那边,也挑个机灵点的年轻人。”

陈山补充了一句。

“话不用多,会喝酒,会听话就行。”

“明白。”

三天后。

研发中心c区的多功能厅。

一场自助酒会正在举行。

没有领导,没有长篇大论的讲话。

只有音乐,酒精,还有食物。

藤原敬介没有来。

他觉得这种场合,是浪费时间。

佐佐木和几个年轻的日本工程师,倒是显得很放松。

钱建华团队这边,一个叫赵立的年轻人,端着酒杯,主动走到了佐佐木身边。

赵立是钱建华所有学生里,专业不算最顶尖,但最擅长跟人打交道的一个。

“佐佐木先生,我敬你一杯。”

赵立的日语,说得有些蹩脚。

“你们的严谨,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佐佐木跟他碰了一下杯。

“赵桑,太客气了。”

几杯酒下肚,气氛热络起来。

赵立的脸,喝得有些红。

他像是有了酒意,开始大着舌头抱怨。

“太难了,真的太难了。”

“我们这边的基础,太差了。”

“藤原先生讲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听不懂。”

他苦着脸,又灌了一杯酒。

“就说那个蚀刻吧,我们这边有个博士,天天抱着计算机算,非说你们的工艺流程有问题,良品率有个坎儿,怎么都过不去。”

赵立打了个酒嗝,哈哈大笑起来。

“肯定是算错了,算错了嘛。”

“一个学生,怎么可能比你们这些专家还厉害。”

他说得像是个笑话。

佐佐木脸上的笑容,却停住了。

他端着酒杯的手,在空中顿了一下。

蚀刻,良品率的坎儿。

他脑子里,闪过这几天调试时,一些一闪而过的异常数据。

他看着赵立,眼神变了。

“赵桑,你喝多了。”

佐佐木拉着他,走到一个没人的角落。

“你们真的发现了问题?”

“什么问题?”

赵立一脸茫然。

“就是……良品率。”

佐佐木压低声音。

赵立挠了挠头,一副努力回想的样子。

“好像是吧,我也不懂。”

“那个博士说,是什么光源角度的算法有瑕疵,会导致固定的……报废率?”

“我也记不清了,反正就是一堆听不懂的词。”

佐佐木的脸色,瞬间变了。

光源角度,算法瑕疵。

这几个词,像钥匙一样,打开了他心里所有的疑团。

佐佐木沉默了很久,把杯里的酒,一口喝干。

“赵桑。”

他的声音,比刚才低沉了很多。

“你们,要小心。”

赵立看着他。

“小心什么?”

“这次合作,不只是合作。”

佐佐木凑近他,声音压到只有他们两个能听见。

“藤原先生,有通产省的秘密任务。”

“什么任务?”

“评估你们真正的技术吸收能力。”

佐佐木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挣扎。

“还有……”

“在研发中心站稳脚跟后,找机会,把我们的人,安插到你们的核心项目里去。”

“反向渗透。”

半小时后。

和记大厦,顶层办公室。

赵立站在陈山面前,酒意全无。

他把佐佐木的话,一字不差地重复了一遍。

梁文辉听完,脸色沉了下来。

“反向渗透?”

“他们拿了我们的钱,用了我们的地方,还想往我们这里安插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