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道:六气六变,胜气复气,甘雨酸苦辛咸淡,这些我已经知道了。关于五运的气化,有时与天气相顺,有时与天气相逆,有时与天气相顺而与地气相逆,有时与地气相顺而与天气相逆,有时相得,有时不相得,我还未能完全明了其中的道理。我想使这些道理与天地自然的规律相应,从五行的属性来推演阐发其义,使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上下相通,五运六气和平,不要相互克伐。希望听听你的高论。
岐伯再次鞠躬回答说: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这是天地间的纲领,变化的渊源,不是圣明之帝,谁能够穷究这些至理呢!我虽然不聪明,但愿意将这些道理陈述给你听,使其永远流传,久而不绝。
黄帝说:希望你按照年份的次序,遵循类别的系统,分析其中的部主,分别找出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明确其五行之气运的变化,使我可以了解。
岐伯说:可以先确立一年的干支,以明了主岁之气,然后根据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以及风寒暑湿燥火临御之化,则可明了天道变化,再推测人的气运盛衰和疾病情况,也就可以知道了。
黄帝说:太阳寒水主气的年份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辰戌之年是太阳寒水主气的年份。
太阳寒水之气太过时,雨水就会凝结成冰雹,万物因寒而发生变化,发病为心腹疼痛,屈伸不便,胸胁满闷,咽喉梗塞,食不下咽,口流清涎,呃逆呕吐,或见尻阴股膝髀足等处都感寒冷而拘挛疼痛,下痢,腹中胀满,大便泄泻,水液外溢而皮肤浮肿,本来应该温暖却反而寒冷,阳气欲上不下,起而眩晕。
少阴君火之气复,则见大热至,干燥而烦闷,口渴,腹中胀满,气喘,皮肤因热而浮肿,咽喉干燥,大便时泄时止,唾液减少,或睡不着觉,手足反觉热而逆冷,小便黄赤,甚至发为淋病,目视模糊不清,善忘,甚则心中烦闷,自觉身体发热,不欲盖衣被,口渴欲饮冷水。
若太阳寒水之气不及,就会心胃生寒,寒水之气上迫于肺,因而发生痿症,或者痹症,皮肤厥冷,腠理闭塞不通而发热,或者由格阳不降而发生厥逆,以致头顶痛,呕吐等病。
太阴湿土之气来复,则常见时常下雨,湿气伤于肌肉,使身体沉重而烦闷,或见症瘕积聚,寒冷,久而不愈,甚则成为水病,腹部胀满,不能饮食,饮食没有滋味,上逆而作呃,甚或呕吐,或大便泄泻,病之重者,可发生筋脉拘急,抽筋,痿痹等症。
黄帝说:好。阳明燥金主气的年份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卯酉之年是阳明燥金主气的年份。
阳明燥金之气太过时,天气清明而凉爽,草木提前凋谢,五行之气化表现为收敛急切,枝叶枯槁,在人体的病变则为胁肋疼痛,遍及少腹,常太息,呵欠,咽喉干燥,耳聋,甚则喘咳有声,肩背痿弱,胸痛,心胁部胀满,吞咽困难,呃逆,呕吐,或有嗳气,泻利,少腹发凉,下肢痿弱,心中郁热如焚,头部,身体发热,上逆而出血。
太阴湿土之气来复,就会时常下雨,使湿气浸润,五谷难以长养,收获微薄,上应土星光明。人们多病饮食不下,隔塞不通,腹部胀满,失气,上逆而呕吐,或大便泄泻,甚则发生黄疸,腿部到足部,都感寒冷,头部,背部,尤其严重,终日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甚则面部浮肿。
若阳明燥金之气不及,则秋天有阴气提前而至,草木虽未枯黄,但寒气已至,肃杀之气使草木凋零,所以发病为胸中胀满,两胁疼痛,饮食减少,咽喉窒塞而疼痛,食不能下,甚则嗳气,呕吐,咳嗽,腹中鸣响,注泄鹜溏稀便,心胁部突然剧痛,不能转动身体,阴痿,多因阳气不足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