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妖童媛女,**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呼应文章开头。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美文解读
朱自清的散文向来是结构精巧,布局合理,他善于从叙述中缓缓地将读者带入一个设定好的意境之中。本文中作者正是通过一步步的渲染、“着色”,带领着读者一点一点地由“想”到“寻”,最后到“欣赏”荷塘美景,将一个平凡的荷塘,展现得十分优美,富有深意。
全文不过一千六百字,充溢其中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喜的是对美的憧憬,而忧的是对黑暗现实的失望,而作者正是通过这月下荷塘的恬静朦胧,融入自己的心绪,将一个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的彷徨苦闷表现出来。
关于语言文字,作者一向比较讲究,在本文中作者通过比喻、拟人、对比、映衬、“通感”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使本文呈现出了一种别致、清新、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艺术效果。此外,活用动词、形容词、叠音词等方面均也显示出作者在驾驭文字方面的深厚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