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指(2 / 2)

随后是酷刑吧,随后是惨苦的牢狱吧;

随后是死刑吧,那等待着我们大家的死刑吧。

关于他“可笑又可怜的爱情”,我是一些也不知道,

他从未对我谈起过,即使在喝醉酒时。

但是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段悲哀的故事,他隐藏着,

他想使它随着截断的手指一同被遗忘了。

断指上沾染的血色,让人联想起革命中红色的**。而“可爱”与“灿烂”则形容的是革命者不怕牺牲的乐观精神。

这断指上还染着油墨的痕迹,

是赤色的,是可爱的,光辉的赤色的,

它很灿烂地在这截断的手指上,

正如他责备别人底懦怯的目光在我底心头一样。

这断指常带了轻微又黏着的悲哀给我,

但是这在我又是一件很有用的珍品,

每当为了一件琐事而颓丧的时候,

我会说:“好,让我拿出那个玻璃瓶来吧”。

诗歌鉴赏

戴望舒在20年代曾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但是随着白色恐怖的到来,早期的革命理想破灭了,诗人和当时许多的热血青年一样,陷入了苦闷之中,寻找不到救国之路,更对人生的坎坷和崎岖充满着无奈与忧愁。但是,作为诗人创作前期少有的现实主义题材的诗作,这首诗的整体情感是悲壮的,诗人的悲愤之情压抑在平淡的话语之下。舒缓、冷静地描述着“断指”的来历,并且诗人将对革命者的敬仰和对自己弱点的自省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于革命者的崇敬之情。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影响甚深,其代表人物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即是以丑恶为美。“断指”作为本诗中的意象载体,诗人并没有描写它的外在,而是着重于朋友“将断指交给我时候的情景”,这样的手法将诗人全部的感情指向了革命者精神的感受,“断指”不再是丧失生命的一块死肉,而是友人精神的浓缩,是革命精神的象征。难怪诗人艾青认为这首诗是戴望舒“在抗战前所写的诗中最有现实意义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