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地只两步远近,我知道
安然占六尺黄土,盖六尺青草;
可是这儿也没有什么大不同,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齐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
多少人从此就没有回来,
然而活着的却耐心地等待。
让我在这里等待,
耐心地等待你们回来:
做你们的耳目,我曾经生活,
做你们的心,我永远不屈服。
诗歌鉴赏
诗人没有屈服,他选择沉默而耐心地等待,使用最坚定的词汇表达了诗人的态度,他“永远不屈服”。
诗人在创作后期曾经主张:诗歌“应成为抗战的一种力量”,“中国新诗有更深邃一点的内容,更完美一点的表现形式”。所以在创作后期,诗人的诗歌通常采用的都是平直的口语形式,结构整齐,语言直白,没有难懂的意象。而且全然扫**了早期的纤丽悲弱的感觉,充满了悲愤之感,让人感到奋进和悲壮。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自身的经历和想象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悲苦的画面。但是诗人并没有在苦难面前逃避,而是将自己设定为一个证人,作为心和耳记录着敌人的暴行,虽然饱受摧残,但却坚贞不屈。他热切地呼唤着抵抗者,强调自己在“耐心地等你们回来”,并且“永远不屈服”。诗人的情绪开始压抑悲苦,却从不失坚定顽强。整首诗充满着低沉的气息,但却悲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