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段话的争论也有很多。如果随便看一段释义,你甚至都不知道这段话说的是什么。
比如:“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你能理解吗?
这段话听起来,我们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所以,这段话从历史上就有很多不同的争论。我觉得解释得最好的是李零先生,李零说,“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因不失其亲”这三句话都是条件句。
条件句就是假设某种情况。
什么叫“信近于义”呢?一个人讲信用好不好?很好。中国古代有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一个叫尾生的人,约了人在桥下见面,可他等了很久,人都没来。当时没有电话,没有微信,后来河水涨潮了,他还在桥下等,最后抱着柱子被淹死了。他有信用吗?很有信用。
孔夫子逃难的时候,在宋国遇到了一群强盗。强盗要杀孔子,孔子说:“我是孔子,我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请放一条生路。”强盗想了想说:“既然你这么有名,我放你走,但是你不许跟别人说我们在这里,你发誓。”孔子说:“可以,我发誓不说。”
刚走没多远,遇到宋兵,孔子举报了强盗,强盗就被抓了。学生就跟孔子说:“老师,咱这样不地道吧,咱答应人家不说的。”
孔子说:“跟强盗不用讲信用。”
和强盗讲信用,那不就是傻吗?孟子说过一句特别有力度的话,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的行径,小人中也有“守信用”的。但是“惟义所在”,就是你做事符不符合大义,才是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
《潜伏》里,余则成说的都是真话吗?他打入敌人内部,如果天天说真话,那早就把党出卖了。余则成天天说假话,为什么还是正面形象呢?因为行在于义,看他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在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还是在开倒车。
所以,“信近于义”的意思是一个人讲信用是好的,但必须符合大义。
我个人理解,信、恭、因这三者都是普通人的行为。作为普通人,我们经常会觉得,要讲信用,要恭敬,要分远近,这都是普通人的状态和境界。但是义、礼、宗,却是儒家修炼的方法。
儒家与其他人的区别,就是“信近于义”。一个人讲信用很重要,但不能傻傻地讲信用,而要用大义来规范信用。符合大义,才能去实现你的承诺。
一个人不要乱讲信用,不要无原则地守承诺。你的信用一定是跟义有关的。
再说“恭近于礼”。你有没有见过那种过分恭敬,甚至恭敬到已经失礼的人?
有一次,我在一家出版社楼下等人,听到两位男士站在那里聊天,他们的对话令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