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是最为深入人心的名言之一,我小时候,每个教室里都贴着这句话。
做了读书会以后,我对这句话有了特别深刻的感受。
关于学习,最常见的误区有两种:第一种是思而不学,第二种是学而不思。
先说说学而不思。
有的人到处上课,报很多班,什么都学。我见过有的企业家,一旦走上了上课的道路,就如同打开一扇洪水的大门,停不下来了。他们甚至会花几十万元去学一门课,但收效甚微。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浮在表面地学习,往脑子里塞了很多新知识和新概念,却没有分辨、思考、运用,没有将知识进行内化。结果,课程上了一大堆,公司却经营不下去了。
有一次在混沌大学上课,学员提问的时候,我跟他们做了一个约定:“咱们都别讲‘黑话’,好不好?因为如果大家讲的全是创业的‘黑话’,说一些生僻的、不接地气的名词,研究创业的人当然懂,但其他人听不懂。”
大家被灌输了新概念和新名词之后,往往对这些概念的真实含义还不了解,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没有消化,就挂在嘴边了。这些概念也就成了他们的谈资,却不能为他们所用。
有人问:“樊老师,我听了你讲的书,为什么我还是没有找到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多书,你读了你有改变,你告诉我,我该怎么改变?”
如果连如何改变都要依赖老师的指导,不愿意动脑子去琢磨,就容易“学而不思则罔”。很多人讲起理论和概念来一套一套的,但心里还是糊涂的。
比如,我曾给大家讲过《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也讲过《不管教的勇气》。这两本书都是关于如何与孩子相处的。
讲完,有人这样问我:“樊老师,你讲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父母应该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表扬他、肯定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在《不管教的勇气》里,又说不要表扬,只要表示感谢就好了。你说我应该怎么理解?”
我回答:“你就好好去理解,自己琢磨一下。”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有选择的能力。谁说的更对,谁说的更适合自己,要能进行判断。有人说:“樊老师,你不能让我产生矛盾。”可我为什么不能让你产生矛盾呢?就连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解释也有完全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不能说牛顿和爱因斯坦中总有一个不靠谱,所以就不学物理学了。
物理学在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人类的各种认知,本身就是在矛盾中不断升级的。如果因为存在矛盾就不学物理学,那多么可惜。
同样,家庭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验,研究出不同的方法。家长在选择方法的时候,要加入思考的力量,尝试自己做决断。如果总希望找到一个权威的人为自己做选择,让别人给一个标准答案,那么,谁来为自己的孩子负责呢?
世界上本没有确定的真理。我们通过学习哲学,知道真理只能无限接近,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必四处提问了。有很多人不断地发问,仅仅是为了逃避自己思考的责任,有的提问,甚至是逃避学习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