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
毛泽东一回到长沙,便按照中共“一大”的要求,着手组建中共湖南支部。他首先找到易礼容等,同他们商量成立党组织的事宜。据易礼容回忆说:
毛泽东参加“一大”后,大约8月回到长沙。他回来后不久到朝宗街文化书社找了我。当时因为社里人很多,谈话不方便,他把我邀出来,在书社对面的竹篱笆旁边谈话。他说:要成立共产党。我说:我听说俄国1917年列宁领导的革命死了3000万人。中国现在要成立共产党,要是死30个人,救20个人,损失太大,我就不干。他说:你错了。社会主义革命,是瓜熟蒂落。我说:瓜熟蒂落,就干吧。又过了几天,他找了我和何叔衡,在现在的清水塘后面的协操坪(协操坪的来历是:清朝的官制,文官有制、府、藩、臬、道;武官有提、镇、协、参、游。“协”相当于旅,协操坪是满清时“协”的军队练兵的地方),这个操坪很大,有几亩地,中间有一个大草皮堆子。当时我们怕被敌人发现,没有坐在那里开会,一边走,一边谈,这样,我们3人在那里决定了要成立党。有材料说湖南有个3人小组,这是实实在在的,就是我们3个人,不过那时不叫作3人小组。时间是1921年9、10月,即在文化书社正式营业后不久。第一批发展的党员名单我记不清了,当时新民学会的一些骨干都参加了。有陈子博、彭璜、许文煊(丁玲说她是湖南第一批的一个女党员)等。〔1〕
关于中共湖南支部的成立过程,在萧三和周世钊的回忆里,有更为详细的记载。萧三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中写道:
一个秋凉的日子,在长沙城外协操坪旁边的一个小丛林里,有几个人在散步。他们一时沉默地站在树丛和石碑的中间,一时在丛林里的小路上走动。彼此热烈地谈论。在高高身材、脚步郑重的毛泽东的旁边,走着宽肩膀、矮矮身材、一口黑胡子的何叔衡。
还是在夏天就开始筹备,到现在“三十节”(1921年即中华民国十年10月10日,10月10日通常称为“双十节”。这年为民国十年,故曾戏称为“三十节”)那一天,湖南省的共产党组织就正式成立了。毛泽东被选为书记。他慎重地吸收学生和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入党。渐渐地长沙城里,首先是在一些学校里(第一师范、岳云中学、第一中学、甲种工业等)都有了支部。在铁路工人、造币厂、黑铅炼厂、第一纱厂、电灯公司工人以及各手工业工人中间也发展了党员。后来湖南各县(如平江、衡阳、水口山铅矿、炭塘子锰矿等)也有了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湖南地委(现在的省委)成立了,毛泽东任书记(地委后来改为湘区委,因为也包括江西省萍乡的安源)。地委的机关设在小吴门外清水塘——一栋简陋的房屋里。那是在小吴门外教场坪的后面,那里有一片菜园,有稀稀落落的一些房屋。
这里附带叙述一个细节:那时地委每个月的经费仅30元。所有的工作人员,毛泽东也一样,都得自己维持生活。〔2〕
周世钊在《毛主席青年时期的故事》一书中回忆说:
1921年秋天,毛泽东和何叔衡住在自修大学的时间很多。为了找个僻静的地方研究开展党的活动问题,他们常常借着晚饭后散步之便,走出小吴门,来到清水塘。他们边走边谈,商量怎样在湖南建立党的组织,怎样在学生和工人中间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有时他们迎着初升的月亮,走入树林深处,到初更时候才回去。
几个月后,他们对清水塘这块地方,不但熟悉,而且喜爱。他们觉得党的第一届湖南省委员会不适宜设在自修大学,也不适宜设在文化书社,更不适宜设在一师附小。这个距离自修大学不太远,又不为人注意的清水塘,却是很适宜的地方。于是,毛泽东决定向这里的菜园主人唐姓兄弟租菜园中的几间房子,作为才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员会的会址。
当时,毛泽东还在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当校长,他向房主说明租这所房子作为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教职员住宅。租约上面署了一师教员毛石三的名,并写定租赁期为7年。
从1921年的冬天到1923年4月,毛泽东离开长沙,这一年半中,他经常往来于自修大学、一师附小、文化书社和工人群众中间,直到夜深才回家。外面的人,只知道他们是普通住家的,却不知道这里设有领导革命的司令部。
为了开展建党建团工作和工人罢工运动,毛泽东常约集有关的同志在这里开会。开会时间,一般都在晚上。到会的人,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教师,也有店员、学徒和机关干部。长衣、短褂、木屐、草鞋,穿着是极不整齐的。开会时,主要是大家提意见、想办法,详细讨论后,就由毛泽东做些指示,有时宣传一点革命理论。散会常在深夜。到会的人,先后离开,有个别回去不便的,就住宿在这里早已预备了的客房里。
毛泽东住在清水塘的一段时间,他的工作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忙。一师附小、自修大学、湘江中学的工作要抓;文化书社的工作要抓;建党建团的工作更要抓。这些工作都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付出时间、精力更多的则是领导工人运动。那时,粤汉铁路工会、安源矿工会、水口山矿工会、长沙市黑铅炼厂、铜元局和各种手工业的工会,都在毛泽东的推动、领导下先后成立。〔3〕
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后,毛泽东即着手发展党员,在长沙以外积极筹建党的地方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