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在怒吼(2 / 2)

坚持八九天后,伪政府的头子们看见我们还没有复工,心里慌了,遂摆出穷凶极恶的面目来。一方面派军警来强迫我们复工;一方面又联合印刷厂的资方,把印刷品转至湘潭付印,来恐吓和要挟我们。一小部分工人怕打碎了自己的饭碗,便动摇起来。工会马上把这种情况反映给毛泽东,毛泽东及时告诉大家说:“坚持斗争就是胜利!如果中途妥协了,以后就永远再莫想获得胜利了。军警虽然强迫我们复工,但是只要我们奋力坚持,他们还是无可奈何。至于说把所有印刷品转到湘潭付印,事实上不可能,湘潭的工人也不会接受。”这样,动摇的工人才稳定下来,我们的力量更坚强了。

罢工继续到十四五天,伪省政府的老爷们眼看威胁是不行的了,不得不向我们屈服。他们要求我们派代表去协商。结果,伪省政府完全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并且同意预付一个月的工资。其他印刷厂看见伪省政府同意了,也只有同意。〔25〕

罢工期间,毛泽东为维护工人利益,曾多次出面调停。11月27日,即罢工第3天,毛泽东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书记身份,邀请长沙《大公报》负责人张平子从中调停。长沙《大公报》1922年12月13日的报道这样写道:

越二日,劳动组合(书记)部毛君泽东邀本报张君平子从中调停,磋商良久,毛君只允将齐稿时间改为中外新闻午后五时,本省新闻午后九时,余均不能退让,张君当将修改条件转交印刷同业会与报界联合会,印刷同业会以条件既未退让,无调停之可言。报界联合会亦以限定交稿时间,与新闻原则相违背,万国报界无此办法,当然不能承认,调停于是中止。

经过一番斗争之后,12月9日,毛泽东再次出面调停,使罢工以胜利告终。1922年12月13日长沙《大公报》的报道写道:

又数日,毛泽东又发起调停,参加调人之列者,除毛君外,有报界之张慎庵、陶孝宗〔26〕、张平子;铁路界之娄子英;机械界之王麓生;石印界之朱菊和、程和清、刘自安,邀集印刷同业会代表十三人(每家一人),铅印活版工会十三人,于九日下午公开谈判于省教育会。公推张慎庵为主席,同业会推刘维汉为总代表,工会推盛仲屏为总代表,将工人要求条件逐条讨论。自午后一时起,至十二时止,始得结果。除齐稿时间一条完全取消外,余均有所修改,当由双方签订草约。……前日,签订正约。工人即于昨日〔27〕上工。各报亦即于今日出版。

关于12月9日的劳资谈判,在1922年12月23日北京《晨报》刊载的《长沙印刷工人罢工始末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铅印罢工风潮,自上月二十五日起,至十日止,计经过十七日之久,各方争执不决,工人方面,大有难于支持之势,于是遂有十日之调停会议。该项会议,系劳工书记部主任毛泽东所发起,邀集报界之张平子、陶绿叶、张慎庵三人,及工党六人,联名致函各印刷公司代表及工人代表等,三方面在省教育会直接谈判,俨如对等议和形势。……经过极长时间之讨论,遂请印刷公司代表签字。是时公司代表,以工人大获胜利,虽未发反对之言论,心中不以为然,故而签字之际,代表都悄悄逃席。十三家印刷业,签字者仅湘鄂、吟章、彰文、汇同四家。……工人本有宣言,如有一公司不肯签字,一报纸不肯出版,和议虽成,亦不上工。后经毛泽东示意,签字者一律于十二日开工(各报可于十三日出版),盖亦知要资本家方面全体屈服,虽再坚持至于一年,必无效果。实则湘省印刷业之所谓资本家,可怜已极。除湘鄂一家有数万元之资本外,余皆不满数千。营业状况,尤多有绌无盈者,实不得当资本家之头衔也。工人都以毛之意见为从违,毛之所可,工人亦从而可之。故此项毫无办法之工潮,居然有解决之道。

为巩固罢工斗争成果,毛泽东还以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的身份,与粤汉铁路总工会、泥木工会等11个工团的代表,同长沙和湖南省当局交涉。

1922年12月13日,在长沙《大公报》上有这样的报道:

昨十二号正午十二时,工界联合会与理发、泥木、机械工、铅印、石印、笔业、缝纫、粤汉铁路、靴鞋业、人力车等工会代表二十一人,赴省长公署请见吴(景鸿)政务厅长,陈述意旨。吴厅长延见各代表于政务厅办公室。首由毛泽东发言。略谓:近月罢工问题层出不辍,有因劳资关系拖延数月猷不能解决者(如理发工等)。政府与工界上下隔阂,外间且传政府将对工界施以压抑手段。代表恐生双方误会,因于昨日要求石(成金)警厅长、周(瀛干)长沙知事介绍晋见厅长,请赐知政府对工界真意。吴厅长当答复以政府迭据密报,有一些人专事罢工运动,一业罢工,他业援助。……政府方面尚认为一种谣言,正在慎重考察。如对工界采压抑政策,早已干涉在前矣。毛又问政府对于一般普通工人,是否采取保护主义。吴答政府对一般普通纯洁工人,完全采取保护主义,并希望各业自行发展。毛又云政府与工人间,发生种种谣言,纯系两方隔阂所致。希望政府以后随时接见工人方面代表,免为一方面所蒙蔽。吴答政府甚愿得知工人生活状况及内容,以为处理之张本。惟望所举代表,能真实代表大多数工人之公意云云。嗣毛又与吴谈及省宪法集会结社自由问题颇久,最后毛又提理发工新铺发封事,人力车立案事,机械工会立案事,吴厅长均允查案办理。最后毛请吴厅长介绍见赵(恒惕)省长陈述意旨。吴厅长先允代达,并云省长事忙,不能作如此之长谈,毛乃约定以半句钟为限,坚请吴厅长电询赵省长允于本日十二时,在总部内接见。该代表方辞别离署云。

经过这场说理斗争,揭穿了赵恒惕政府“省宪法”的真相,为工人争得了某些合法权益。事后,赵恒惕对部下说,湖南再来一个毛泽东,我便不能立足了。

注释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版,第133—134页。

〔2〕郭亮:《湖南工人运动的过去与现在》。这个小册子于1927年2月在长沙出版,载于《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1期。——原注

〔3〕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版,第350—358页。

〔4〕1920年10月27日黄爱致陈独秀信,原载《劳动界》第13册,1920年11月7日出版,见《湖南工运史资料选编》第1册第7—8页。——原注

〔5〕1935年8月19日《马林赴华回忆》,见《“一大”前后》第570页。——原注

〔6〕《西行漫记》第134页。——原注

〔7〕《党务、政治宣传、劳动运动情况及今后计划》,1922年6月30日。——原注

〔8〕谌小岑的回忆,1977年3月16日。——原注

〔9〕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65—168页。

〔10〕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69—170页。

〔11〕《劳动各团体致参众两院电》,见1922年9月10日湖南《大公报》。——原注

〔12〕《湖南全省工团之大联合》,见1922年11月3日湖南《大公报》。——原注

〔13〕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71—175页。

〔14〕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1—128页。

〔15〕《毛主席和安源工人》,载《回忆毛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原注

〔16〕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2卷,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原注

〔17〕刘少奇、朱少连:《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1923年8月10日。原载《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胜利周年纪念册》;见《刘少奇与安源工人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2月版。——原注

〔18〕李立三:《看了“燎原”以后》。——原注

〔19〕《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原注

〔20〕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72—178页。

〔21〕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毛主席领导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

〔22〕《粤汉铁路大罢工纪实》,见1922年9月10日湖南《大公报》。—原注

〔23〕《工人运动史上的光辉一页——学习毛主席领导粤汉铁路工人罢工的伟大实践》,见1978年《新湘评论》第2期。——原注

〔24〕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82—184页。

〔25〕廖仲坤:《坚持斗争就是胜利——回忆毛主席领导长沙铅印活版工人罢工斗争》,载于1951年7月1日《长江日报》;又见《湖南工运史料选编》第2卷第1册,第264—266页。

〔26〕陶孝宗,即陶菊隐。

〔27〕昨日,即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