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樊登讲论语:学而(精装版) > 第二十一回 阳明子一语平战祸,受诚邀书生离桃源

第二十一回 阳明子一语平战祸,受诚邀书生离桃源(2 / 2)

守仁忙说:“还不止于此!水西内部也有人传出话来,说水西地险兵多,坚不可摧,这次水东有事,水西就是不听朝廷的命令,就是不发一兵一卒!看朝廷能把水西怎样?”

一句话说得安贵荣脸色都变了:“这话是谁说的?”

守仁摇摇头:“我是个外来人,不知内情,只是听到有人在传罢了。可这种话早晚传到官府那里去。到时候水东一灭,官府一定会怪罪到水西头上。咱们水西安氏已经传了七十四世,历时千年,确实地大人多,实力雄厚。可地方再大,有中原一个郡大吗?人口再多,有中原一个县的人口多吗?再说,水西并不是唯一的土司,就在左近,播州有个杨爱,恺黎有个杨友,酉阳、保靖还有彭世麒等人,都是势力很强的大土司。如果朝廷因为水东的叛乱而怪罪水西,不用亲自发兵,只要发下一纸文书,四面八方这些大土司哪个不想出兵来侵夺水西之地?到那时候,这四千里土地,四十八万百姓,只怕一夜之间就都归了别人了。”

王守仁的一番话说得安贵荣面色如土,半天答不上话来。

眼看安贵荣已渐被说动,守仁又把话往深里说了一层:“下官刚才说了,外面已有传闻,说什么‘水西地险兵强,不惧朝廷’,这些话不是外人说的,而是从水西内部传出来的。我听说水西除了君长之外,以君长的实力最强,其他族支不敢和罗甸的宣慰府对抗。可一旦有机会,这些人会不会动别的心思,想要把君长推倒取而代之呢?我是个外来人,也不知道咱们水西地方以前出没出过这种反叛的事。可我们汉人有一句成语叫作‘未雨绸缪’,在这些事上,君长不能不多想想……”

其实王守仁心里清楚,为了争夺大土司之位,在水西这块地方已经出过不少反叛的事,杀过不少人了。尔古的家人不就是在争位的战争中被打败,全给杀光了吗?只是这种事情他这个“外来人”不好乱说,点到为止……

王守仁所说的一字一句都是实话。他既是一心一意要为黎民百姓避过这场兵灾,也真正是在为安贵荣的利益着想。因为王守仁心里的良知告诉他:在这场兵祸上,安贵荣这个大土司的利益和水西、水东几十万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安贵荣如果明智,水西、水东就都能过太平日子;安贵荣要是犯了糊涂,不但水东的百姓要遭兵劫,水西四十八万百姓早晚也要吃大苦头!

所以眼下王守仁劝大土司的这些话都是一片良知,纯是一番好意。

说真的,安贵荣这个人不算聪明,可他至少看得出真心,听得懂好话。又愣愣地坐了半天,忽地站起身来,右手抚胸冲着王守仁深鞠一躬:“若不是阳明先生,我水西安氏只怕要遭灭顶之灾!”回身叫了一声,“国亨!”少主子安国亨赶紧跑了进来。

“你先点三千精兵立刻出发!沿途传我的令,召集各则溪、夜所、土舍、土目的部众随征,声势越大越好,人数越多越好!我亲自召集驻扎罗甸的一万人马,随后就到。”安贵荣回头对王守仁说,“阳明先生请坐,咱们先把这顿酒喝完,我今天就到大羊场去收拾阿贾这个叛贼!”

先前阿贾、阿札率兵围攻水东土司官寨,水西土司安贵荣一直在家装病,不发一兵一卒来救。一连几个月拖下来,这两个大头人已经认定安贵荣不会出兵,就放心大胆地把所有兵力调上去拼命攻打官寨。想不到水西精兵突然而至,而且是安贵荣父子二人亲自率队,兵力之多、攻势之强出乎所有人意料,毫无防范的阿贾、阿札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围在大羊场官寨里的宋然一看援兵到了,立刻打开寨门向外反扑,两下夹攻。只一天时间,叛军兵败如山倒。水西、水东两位土司的兵马一路追杀,直把这些叛军杀得丢盔弃甲、逃进深山才罢了手。

已经闹了几个月的叛乱,两天一夜的工夫就彻底平定了。这么一来,不但水东大土司宋然对安贵荣感激涕零,贵阳城里的官府衙门也松了一口气。贵州布政使忙命贵阳知府亲自带着猪羊美酒到水西慰问劳军,同时上表替安贵荣请功。

这一仗安贵荣几乎没有折损人马,就大获全胜,银钱粮米夺取无数,又从水东土司和贵阳的官府那里得了两份大大的人情,在朝廷也挣到了面子,一举数得。真是耀武扬威,志得意满。

而龙场苗寨的人都知道,安贵荣之所以肯出兵平叛,全是阳明先生的功劳。这场即将烧遍乌江两岸的战火就此顺利平息,苗人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全拜这位足智多谋的阳明先生所赐。

自此以后,“阳明先生”四个字,水西、水东几十万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敬。

《大学》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些话王守仁从小就读过,可直到今天,他才完全理解了其中深刻的含义。

什么是修身?培养自身的仁义、良知、浩然正气就是修身。《大学》里说的“正其心”是强化人心里的良知,“诚其意”是巩固人心里的良知。所以后面才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巩固良知,先呼唤良知。

至于“致知在格物”一句,意思是说:想要确立良知、强化良知、提纯良知,就到生活中、事业中去寻找良知、磨炼身心。不断呼唤良知,把“知行合一”变成一种习惯,以至于凡事都用良知指引,良知一发动,行动立刻跟上,紧密衔接,针插不进、水泼不入,使人欲私心无隙可乘!这个呼唤、磨炼以达于“知行合一”的过程就是修身。

修身至关重要,它是一切的基础。

什么是齐家?春秋战国时代大夫有“家”,按现在说,就是一乡一县之地。那些修成仁义良知、养出浩然正气的君子可以在自己的家乡为百姓出头,替百姓说话。

什么是治国?春秋战国诸侯有“国”,按现在说就是一省一府。那些修身有成的君子做了地方官,可以在一省一府之内有所为,替百姓谋利益。

什么是平天下?古时候天子有“天下”。但《大学》里说的意思是:修身有成的良知君子一旦有机会进入朝廷,就该直面君王,为天下百姓呐喊!

在这里头还有一句重要的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呼唤良知、磨炼良知,“知行合一”,这套修身的功夫上至天子下到普通百姓,人人都应该做。皇帝要消灭人欲私心,一切行动听良知指引;儒生、官员、大臣要消灭人欲私心,一切行动听良知指引;农夫、商人、工匠、三教九流所有人,也应该消灭人欲私心,一切行动听良知指引。

这是儒家学说追求的至高境界。

后来王守仁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大学问》的文章,把这些深刻的道理讲给天下人听。至于天下人听了这些道理是“勤而行之”还是“大笑之”,就看自家怎么领会吧。

自从悟到“知行合一”,王守仁一直在做这个“修身”的功夫。现在他凭着已有所成的“知行合一”功夫由“修身”进而“齐家”,保境安民,劝服大土司安贵荣,为水西、水东两地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祸,真是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论语》说得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儒生一辈子的事业。守仁在龙场做成的这件劝服土司的“齐家”事业,只是他一生功业的开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