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隋县。武德元年,寄治灵州。贞观元年省,二年复置兴宁龙朔三年置。
丰州下隋文帝置,后废。贞观四年,以突厥降附,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唯领蕃户。十一年废,地入灵州。二十三年,又改丰州。天宝元年,改为九原郡。
乾元元年,复为丰州。领县二,户二千八百一十三,口九千六百四十一。在京师北二千二百六里,至东都三千四十四里。
九原永徽四年置永丰隋县。武德六年省,永徽元年复置。
会州上隋会宁镇。武德二年,讨平李轨,置西会州。天宝元年,改为会宁郡。乾元元年,复为会州。永泰元年,昇为上州,领县二,户四千五百九十四,口二万六千六百六十二。去京师一千一百里,至东都二千一百里。
会宁隋凉川县。武德二年,改为会宁乌兰后周县,置在会宁关东南四里。天授二年,移于关东北七里。
宥州调露初,六胡州也。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仍置六县以隶之。开元十年,复分为鲁、丽、契、塞四州。十一年,克定康待宾后,迁其人于河南、江淮之地。十八年,又为匡、长二州。二十六年,自江淮放回胡户,于此置宥州及延恩、怀德、归仁三县。天宝元年,改为宁朔郡。
至德二年,又改为怀德郡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宥州。宝应后废。元和九年,复于经略军置宥州,郭下置延恩县。十五年,移治长泽县,为吐蕃所破。长庆四年,夏州节度使李祐复置。领县三,户七千八十三,口三万二千六百五十二。去京师二千一百里,去东都三千一百九十里。
延恩开元二十六年,以废匡州置,后随州移徙归仁旧兰池州之长泉县。开元二十六年,置归仁县怀德开元二十六年,以废塞门县置。
胜州下都督府隋置胜州,大业为榆林郡。武德中,平梁师都,复置胜州。
天宝元年,复为榆林郡。乾元元年,复为胜州。领县二,户四千一百八十七,口二万九百五十二。去京师一千八百三十里,至东都一千九百五里。
榆林隋旧河滨隋榆林郡地。贞观三年,置云州于河滨,因置河滨县。四年,改为威州。八年废,河滨属胜州。
麟州下天宝元年,王忠嗣奏请割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其年改为新秦郡。乾元元年,复为麟州,领县三,户二千四百二十八,口一万九百三。去京师一千四百四十里,至东都一千九百五里。
新秦天宝元年,分连谷、银城二县地置连谷旧属胜州,天宝元年来属银城旧属胜州,天宝元年来属。
安北大都护府开元十年,分丰、胜二州界置瀚海都护府。总章中,改为安北大都护府。北至阴山七十里,至回纥界七百里。旧领县一,户二千六,口七千四百九十八。去京师二千七百里,至东都二千九百里。在黄河之北。
阴山天宝元年置。
河南道东都周之王城,平王东迁所都也。故城在今苑内东北隅,自赧王已后及东汉、魏文、晋武,皆都于今故洛城。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北据邙山,南对伊阙,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都城南北十五里二百八十步,东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围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都内纵横各十街,街分一百三坊、二市。每坊纵横三百步,开东西二门。
宫城,在都城之西北隅。城东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十五步。宫城有隔城四重。正门曰应天,正殿曰明堂。明堂之西有武成殿,即正衙听政之所也。
宫内别殿、台、馆三十五所。上阳宫,在宫城之西南隅。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东即宫城,北连禁苑。宫内正门正殿皆东向,正门曰提象,正殿曰观风。其内别殿、亭、观九所。上阳之西,隔谷水有西上阳宫,虹梁跨谷,行幸往来。皆高宗龙朔后置。禁苑,在都城之西。东抵宫城,西临九曲,北背邙阜,南距飞仙。苑城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苑内离宫、亭、观一十四所。
河南府隋河南郡。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置洛州总管府,领洛、郑、熊、谷、嵩、管、伊、汝、鲁九州。洛州领河南、洛阳、偃师、巩、阳城、缑氏、嵩阳、陆浑、伊阙等九县。其年十一月,罢总管府,置陕东道大行台。九年,罢行台,置洛州都督府,领洛、怀、郑、汝等四州,权于府置尚书省。贞观元年,割谷州之新安来属。七年,又割谷州之寿安来属。八年,移治所于河南县之宣范坊。
十八年,废都督府,省缑氏、嵩阳二县。显庆二年,置东都,官员准雍州。是年,废谷州,以福昌、长水、永宁、渑池等四县,怀州之河阳、济源、温、王屋,郑州之汜水来属。龙朔二年,又以许州之阳翟,郑州之密县,绛州之垣县来属。乾封元年,以垣县隶绛州。咸亨四年,又置柏崖、大基二县。其年,省柏崖县。上元元年,复置缑氏县。永淳元年,复置嵩阳县。光宅元年,改东都为神都。垂拱四年,置永昌县。载初元年,置武临县。天授元年,置武泰县,寻废。仍改郑州之荥阳、武泰来属。三年,置来廷县。神龙元年,改神都复为东都;废永昌、来廷三县;改武泰、荥阳还郑州。先天元年,置伊阙县。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二十二年,置河阴县。天宝元年,改东都为东京也。天宝,领县二十六,户十九万四千七百四十六,口一百一十八万三千九十三。在西京之东八百五十里。
河南隋旧。武德四年,权治司隶台。贞观元年,移治所于大理寺。贞观二年,徙理金墉城。六年,移治都内之毓德坊。垂拱四年,分河南、洛阳置永昌县,治于都内之道德坊。永昌元年,改河南为合宫县。神龙元年,复为河南县,废永昌县。三年,复为合宫县。景龙元年,复为河南县洛阳隋旧。武德四年,权治大理寺。贞观元年,徙治金墉城。六年,移治都内之毓德坊。垂拱四年,分置永昌县。天授三年,又分置来廷县,治于都内之从善坊。龙朔元年,废来廷县。神龙二年十一月,改洛阳为永昌县。唐隆元年七月,复为洛阳偃师隋县巩隋县缑氏隋县。贞观十八年省。上元二年七月复置,管孝敬陵,旧县治西北涧南。上元中,复置治所于通谷北,今治是告成隋阳城县。武德四年,割阳城、嵩阳、阳翟置康城县,又置嵩州,治阳城。贞观元年,割阳翟隶许州。三年,省嵩州及康城县,以阳城、嵩阳属洛州。
登封元年,将有事嵩山,改为告成县登封隋嵩阳县。贞观十七年省。永淳元年七月,复置。二年,又废。光宅元年,又置。登封元年十二月,改为登封县。神龙元年二月,改为嵩阳。二年十一月,复为登封陆浑隋县伊阙隋县伊阳先天元年十二月,割陆浑县置寿安隋县。义宁元年,移治九曲城,属熊州。贞观七年,移今治,属洛州。
长安四年,立兴泰宫,分置兴泰县。神龙元年废,并入寿安新安隋县。义宁二年,置新安郡。武德元年,改为谷州,领新安、渑池、东垣三县。四年,省东垣入新安。贞观元年,移谷州治渑池,新安移入废州城,改属洛州。显庆二年十二月,废谷州,以福昌、新安、渑池、永宁,并怀州之河阳、济源、温、王屋,郑州氾水,并隶洛州福昌隋宜阳县。义宁二年,置宜阳郡,领宜阳、渑池、永宁三县;又于新安县置新安郡,领新安一县。武德元年,改宜阳郡为熊州,新安为谷州,割熊州之渑池又置东垣县属之,仍改熊州之宜阳为福昌县。三年,割熊州永宁置函州。四年,省东垣县。八年,废函州,复以永宁属熊州。贞观元年,省熊州,以永宁属谷州,寿安属洛州。显庆二年,废谷州,福昌隶洛州也渑池隋旧,治大坞城。贞观元年,移谷州治所于此,领福昌、渑池、永宁三县。三年,县南移于双桥。其年,谷州又移治双桥。六年,又移理于福昌。显庆二年十二月,废谷州,渑池隶洛州长水隋长泽县。义宁元年,改为长水。武德元年,属虢州。贞观元年,属谷州。显庆二年,隶洛州永宁隋熊耳县所治。义宁二年,置永宁县,治永固城,属宜阳郡。武德元年,改属熊州。三年,移治同轨城,改属函州。八年,复属熊州。贞观元年,改属谷州。十四年,移于今所。十七年,移治鹿桥。显庆元年,谷州废,改隶洛州密隋县。武德三年,置密州。四年废,县属郑州。龙朔二年,割属洛州河清咸亨四年,分河南、洛阳、新安、王屋、济源、河阳置大基县。先天元年,改为河清颍阳载初元年,析河南、伊阙、嵩阳三县置武临县。开元十五年,改为颍阳。河阳氾水温河阴已上县会昌三年割属孟州,阳翟还许州,济源还怀州,王屋还怀州。孟州上本河南府之河阳县,本属怀州。显庆二年,割属河南府。以城临大河,长桥架水,古称设险。乾元中,史思明再陷洛阳,太尉李光弼以重兵守河阳。
及雍王平贼,留观军容使鱼朝恩守河阳,乃以河南府之河阳、河清、济源、温四县租税入河阳三城使。河南尹但总领其县额。寻又以氾水军赋隶之。会昌三年九月,中书门下奏:“河阳五县,自艰难已来,割属河阳三城使。其租赋色役,尽归河阳,河南尹但总管名额而已,使归一统,便为定制。既是雄镇,足壮三城,其河阳望昇为孟州,仍为望,河阳等五县改为望县。”寻有敕,割河阴隶孟州,河清还河南府。时河阳节度,以怀州为理所。会昌四年,又割泽州隶河阳节度使,仍移治所于孟州,户口籍帐入河南府。
河阳隋县。武德四年,于隋河阳宫置盟州,领河阳、集城、温三县。八年,废盟州,省集城入河阳县,以河阳、温属怀州。显庆二年,以河阳、温属洛州氾水隋县。武德四年,分置成皋县。贞观元年,省入氾水,属郑州。显庆二年,割属洛州,仍移治武牢城。垂拱四年,改为广武。神龙元年,复为氾水。
开元二十九年,移治所于武牢。成皋府在县北河阴开元二十年,割氾水、荥泽二县置,管河阴仓温旧属怀州。显庆二年,割属洛州济源隋旧县。武德二年,置西济州,又分置飗阳、蒸川、邵原三县。四年,废西济州及邵原、蒸川、頠阳三县入济源,改隶怀州。郑州隋荥阳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郑州于武牢,领氾水、荥阳、荥泽、成皋、密五县。其年,又于管城县置管州,领管城、须水、圃田、清池四县。
贞观元年,废管州及须水、清池二县,以废管州之阳武、新郑四县属郑州。七年,自武牢移郑州理所于管城。旧领县八,户一万八千七百九十三,口九万三千九百三十七。天宝领县七,户七万六千六百九十四,口三十六万七千八百八十一。至京师一千一百五里,至东都二百七十里。
管城郭下,隋旧荥阳隋县。天授二年,分置武泰县,隶洛州,又改荥阳为武泰。万岁通天元年,复为荥阳,寻又为武泰。神龙复荥泽隋旧新郑隋旧中牟隋圃田县。武德元年,改为中牟,属汴州。龙朔二年,改属郑州原武隋旧。
陕州大都督府隋河南郡之陕县。义宁元年,置弘农郡,领陕、崤、桃林、长水四县。二年,省崤县。武德元年,改为陕州总管府,管陕、鼎、熊、函、谷五州,仍割长水属虢州。其年,复立崤县。二年,复割崤县属函州。三年,又置南韩州、嵩州,并属陕府。四年,东都平,割熊、谷、嵩三州属洛州总管府。其年,罢洛州总官,复以熊、谷、嵩三州来属;仍省南韩州入洛州。八年,废函州,以崤县来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又以废芮州芮城、河北二县来属。十四年,改崤县为峡石县。大足元年,割绛州之夏县来属,寻却还绛州。天宝元年,改为陕郡,置军。至德二载十月,收两京。乾元元年,复为陕州,因割蒲州之解、安邑,绛州之夏县来属;仍改安邑为虞邑。广德元年十月,吐蕃犯京师,车驾幸陕州,仍以陕为大都督府。天祐初,昭宗迁都洛阳,驻跸陕州,改为兴德府,县次畿赤。哀帝即位,省,复为大都督府。旧领县五,户二万一千一百七十一,口八万一千九百一十九。天宝领县七,户三万九百五十,口十七万二百三十八。在京师东四百九十里,东至东都三百三十里。
陕郭下。隋县峡石隋崤县。义宁二年省。武德元年,复置。二年,割属函州。三年,自石隖移治鸭桥。八年,改属陕州。十四年,移治峡石隖,因改为峡石县灵宝隋桃林县。天宝元年,以掘得宝符,改为灵宝县芮城隋县。武德二年,置芮州,领芮城、河北二县。贞观元年,罢芮州,以芮城、河北属陕州平陆隋河北县。义宁元年,置安邑郡,县属焉。天宝三载,太守李齐物开三门,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陆”篆字,因改为平陆县安邑隋为虞州,郭下置安邑县,领安邑、解、夏、桐乡四县。贞观十七年,废虞州及桐乡县以安邑、解县属蒲川,夏县属绛州。乾元元年,割属陕州,改安邑为虞邑。大历四年,复为安邑县夏县旧属虞州。贞观十七年,改隶绛州。乾元元年,改属陕州。
安邑、夏县,天宝后,加管户一万八千五百。
虢州望汉弘农郡。隋废郡为弘农县,属陕州。隋末复置郡。义宁元年,改为凤林郡,仍于卢氏置虢郡。武德元年,改为虢州,改凤林为鼎州。贞观八年,废鼎州,移虢州于今治,属河南道。开元初,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天宝元年,改为弘农郡。乾元元年,复为虢州,以弘农为紧县,卢氏、朱阳、玉城为望县。
天宝领县六,户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口八万八千四十五。西至京师四百三十里,东至东都五百五十三里。
弘农汉县,隋废。大业三年,于今湖城县西一里置,寻随郡移于弘农川。
神龙元年,改“弘”为“恒”。开元十六年,复为弘农,州所治也。
阌乡隋县湖城汉湖县,后加“城”字。乾元元年,改为天平县。大历四年,复为湖城。
朱阳隋县玉城隋县,分卢氏置。
卢氏隋县。
汝州望隋襄城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伊州,领承休、梁、郏城三县。贞观元年,以废鲁州鲁山县来属。其年,省梁县,仍改承休为梁县。八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证圣元年,置武兴县。先天元年,置临汝县。开元二十六年,以仙州之叶县来属。天宝元年,以许州之襄城来属,仍改为临汝郡。乾元元年,复为汝州也。旧领县三,户三千八百八十四,口一万七千五百三十四。天宝领县七,户六万九千三百七十四,口二十七万三千七百五十六。
在京师东九百八十二里,至东都一百八十里。
梁隋承休县。贞观元年,改为梁县郏城隋旧县鲁山隋旧。武德四年,于县置鲁州,领鲁山、滍阳二县。贞观元年,州废,仍置滍阳县,以鲁山县属伊州。八年,改伊州为汝州叶隋县。武德四年,置叶州。五年废,县属许州。开元四年,置仙州,领叶、襄城、方城、西平、舞阳五县。二十六年,废仙州,以叶属汝州,襄城、舞阳属许州,方城还唐州,西平属豫州襄城隋旧县。武德元年,于此置汝州,领襄城、汝坟、期城三县。贞观元年,废汝州及汝坟、期城二县,以襄城属许州。开元四年,属仙州。二十六年,还属许州。其年,改属汝州也龙兴证圣元年,分郏城、鲁山置武兴县。神龙元年,改为中兴县。其年,又改为龙兴临汝先天元年置。贞元八年,以梁县西界二乡益之,兼移县于石壕驿。
许州望隋颍川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许州,领长社、长葛、许昌、繁昌、黄台、氵隐强、临颍七县。贞观元年,废黄台、繁昌、氵隐强三县,以洧州之扶沟、鄢陵,汝州之襄城,嵩州之阳翟,北沣之叶县来属。十三年,改置都督府,管许、唐、陈、颍四州,而许州领长社、长葛、许昌、鄢陵、扶沟、临颍、襄城、阳翟、叶九县。十六年,罢都督府。显庆二年,割阳翟属洛州。开元四年,割叶、襄城置仙州。二十六年,仙州废,以叶、襄城、阳翟来属。其年,又以叶、襄城属汝州。二十八年,又以襄城来属。是岁,又以叶属汝州。天宝元年,改为颍川郡。乾元元年,复为许州。长庆三年,废溵州为郾城县,属许州。旧领县九,户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五,口七万二千二百二十九。天宝领县七,户七万三千二百四十七,口四十八万七千八百六十四。在京师东一千二百里,至东都四百里。
长社郭下。隋颍川县。武德四年,改为长社,取旧名长葛隋分许昌县置,取旧名许昌旧县鄢陵隋置洧州,后废为县,属许州扶沟隋县。武德四年,置北陈州。其年,州废,县属洧州。九年,洧州废,来属临颍隋旧县。建中二年,隶溵州。贞元元年,州废来属舞阳汉县,治所在古城内,属仙州。开元二十六年,隶许州。元和十三年,移治于吴城镇郾城本属豫州。长庆元年来属。
汴州上隋荥阳郡之浚仪县也。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汴州总管府,管汴、洧、杞、陈四州,领浚仪、新里、小黄、开封、封丘等五县。七年,改为都督府。
废开封、小黄、新里三县入浚仪,复以废杞州之雍丘、陈留,管州之中牟,洧州之尉氏来属。龙朔二年,以中牟隶郑州。延和元年,复置开封县。天宝元年,改汴州为陈留郡。乾元元年,复为汴州。建中二年,筑其罗城。旧领县五:浚仪、雍丘、陈留、中牟、尉氏,户五万七千七百一,口八万二千八百七十九。天宝领县六,户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六,口五十七万七千五百七。在京师东一千三百五十里,东都四百一里。
浚仪古县,隋置,在今县北三十里,为李密所陷。县人王要汉率豪族置县于汴州之内,要汉自为县令。义宁元年,于县复置汴州,以要汉为刺史。武德四年,移县于州北罗城内。贞观元年,移于州西一里,延和元年六月,割浚仪十四乡分置开封县开封汉县,在今县南五十里。贞观元年省,并入浚仪。延和元年六年,析浚仪复置,并在郭下尉氏隋县,属颍川郡。武德四年,于县置洧州,领尉氏、扶沟、康阴、新汲、鄢陵、宛陵、归化七县。贞观元年,废洧州及康阴、宛陵、新汲、归化四县,以扶沟、鄢陵属许州,尉氏属汴州陈留隋县,属汴州。武德四年,属杞州。贞观元年,废杞州,陈留属汴州封丘隋县雍丘隋县。武德四年,于县置杞州,领雍丘、陈留、圉城、襄邑、外黄、济阳六县,权于州内以仓院置。贞观元年,废杞州及济阳、围城、外黄三县,以襄邑属宋州,陈留、雍丘属汴州,而移县入废杞州。
蔡州上隋汝南郡。武德四年四月,平王世充,置豫州总管府,管豫、道、舆、息、舒五州。豫州领安阳、平舆、真阳、吴房、上蔡五县。七年,改为都督府,废舆、道、舒、息四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废平舆、新蔡二县,复以道州之郾城,息州之新息,朗州之朗山,舒州之褒信、新蔡五县来属。天授三年,又置平舆、西平两县。开元四年,以西平属仙州。二十六年,省仙州,复以西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汝南郡。乾元元年,复为豫州。宝应元年,改为蔡州。旧领县十,户一万二千一百八十二,口六万四百一十五。天宝领县十一,户八万七百六十一,口四十六万二百五。去京师一千五百四十里,至东都六百七十里。
汝阳隋旧县。治郭下朗山汉安昌县,隋改为朗山遂平隋吴房县。元和十二年,讨吴元济于文城栅,置行吴房县,权隶溵州。贼平,改为遂平县,隶唐州。长庆元年,复隶蔡州郾城隋旧。武德四年,于此置道州,领郾城、邵陵北武、西平四县。贞观元年,废道州及北武、邵陵、西平三县,以郾城属豫州。本治溵水南。开元一十年,因大水,移治溵水北。元和十二年,于县置溵州。长庆元年,废溵州,以郾城隶许州上蔡隋县新蔡隋旧。武德四年,于此置舒州,领新蔡、褒信二县。贞观元年,废舒州,新蔡属豫州褒信后汉县新息隋县。武德四年,于县置息州,领新息、淮川、长陵三县。贞观元年,废息州及淮川、长陵二县,以新息属豫州平舆隋置。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复置西平汉县。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复置。元和十二年,隶溵州。州废,隶蔡州真阳汉慎阳县,隋为真阳。载初元年,改为淮阳。神龙元年复。
滑州望,隋东郡。武德元年,改为滑州,以城有古滑台也。二年,陷贼。及平王世充,复置,领白马、卫南、韦城、匡城、灵昌、长垣七县。八年,废长垣县入匡城,以废东梁州之酸枣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灵昌郡。乾元元年,复为滑州。旧领县七,户一万三千七百三十八,口六万四千九百六十。天宝,户七万一千九百八十三,口四十二万二千七百九十。去京师一千四百四十里,至东都五百三十里。
白马郭下。汉县。卫南隋楚丘县。后以曹有楚丘,乃改为卫南县,治古楚丘城。仪凤元年,移治西北滨河之新城。永昌元年,又移于楚丘之城南韦城隋分白马县置于古城韦氏之国城匡城汉长垣县,隋改为匡城胙城汉南燕县,隋改为胙城,隶滑州酸枣汉县灵昌隋分酸枣县置。灵昌者,河津之名。
陈州上,隋淮阳郡。武德元年,讨平房宪伯,改为陈州,领宛丘、箕城、扶乐、太康、新平五县。贞观元年,废扶乐、箕城、新平三县,复以沈州之项城、溵水二县来属。长寿元年,置武城县。证圣元年,置光武县。天宝元年,改陈州为淮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陈州。旧领县四,户六千三百六十七,口三万九百六十一。天宝领县六,户六万六千四百四十二,口四十万二千四百八十六。在京师一千五百二十里,至东都七百一十七里。
宛丘郭下。隋县太康汉阳夏县,隋改太康,以县东有太康城项城隋旧。武德四年,于此置沈州,领项城、颍东、鮦阳、南顿、溵水五县。贞观元年,废沈州,以县属陈州溵水汉汝阳县。改为溵水。建中二年,隶溵州。兴元元年,废溵州,县隶陈州南顿隋县。武德六年,省入项城。证圣元年,割项城置光武县,以县有光武庙故也。景云元年,改为南顿,复古名也西华汉县。武德元年,改为箕城县。贞观元年,省入宛丘。长寿元年,割宛丘置武城县,以县本楚武王所筑故也。神龙元年,复为箕城。景云元年,改为西华,复古名也。
亳州望隋谯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亳州,领谯、城父、谷阳、鹿邑、酂五县。五年,置总管府,管谯、亳、宋、北荆、颍、沈六州。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亳州不改。十七年,废谯州,以临涣、永城、山桑三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谯郡。乾元元年,复为亳州也。旧领县八,户五千七百九十,口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七。天宝,户八万八千九百六十,口六十七万五千一百二十一。至京师一千七百里,至东都八百九十八里。
谯郭下。贞观十七年,自古谯城移入州城置酂汉县。隋属沛郡。武德四年,改属亳州。开元二十六年,移于汴城垣阳驿置城父隋旧鹿邑隋旧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临涣隋置谯州,领县四。贞观十七年省,以临涣、永城、山桑属亳州,蕲县属徐州。县本治铚城,十七年移治所于废谯州。元和九年,割属宿州永城隋县,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属亳州。旧治于马浦城东北三里。武德五年,移置于马浦城蒙城隋山桑县,属谯州。州废,隶亳州。天宝元年,改为蒙城。
颍州中汉汝南郡。隋为汝阴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于汝阴县西北十里置信州,领汝阴、清丘、永安、高唐、永东等六县。六年,改为颍州,移于今治,省高唐、永乐、永安三县。贞观元年,省清丘县。八年,又以废涡州之下蔡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汝阴郡。乾元元年,复为颍州。长庆二年,以颍州隶滑郑节度使。旧领县三,户二千九百五,口一万四千一百八十五。天宝领县四,户三万七百七,口二十万二千八百九十。至京师一千八百二十里,至东都九百六十里。汝阴郭下。汉县颍上隋置治所于古郑城。武德四年,移于今治下蔡隋旧。武德四年,于县置涡州,下蔡隶之。八年,州废,县属颍州也沈丘古曰寝丘,至隋不改。神龙二年,改为沈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