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坚持,在碰了第一个钉子之后就放弃了。对方将自行决定是否继续。当然,你没有立即得到你想要的,你也不能陶醉在自我胜利中,这令人沮丧。但是你可以避免争吵,你可以(暂时)放松神经,(长期)保持良好的情绪,也可以避免关系破裂。
7.战争:小题大做
我们觉得自己受到了攻击,然而我们没有就此打住。相反,他们将它小题大做(我们尖叫、打电话给工会、请律师……)。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对方也感到——有正当理由——受到了攻击,他也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回应:他大喊大叫,也请了律师……
和平:不做回应
我们可以大事化小,息事宁人,避免事态升级。当发生“极其复杂”的冲突时,通常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不做任何回应!特别是在工作中,人们每两个月都想辞一次职。当我们不把它小题大做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大多数问题都会自行解决。一天天过去,情绪也平静下来,人际关系有了进展,我们也能够相对客观地看待问题。
8.战争:对对方的示好无动于衷
很多时候,我们的“敌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发出了小小的妥协和求和的信号。这些信号可能非常低调,侧眼一瞥、害羞的笑容、淡淡的表情。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迂回的提议——“我给你带杯咖啡?”
和平:保持“开放”的态度
与其情绪激动,或说“让我安静会儿”,还不如抓住这个机会。我们需要做出回应,即使仍然有点不满,但我们还是要回应!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把对方的示好当作软弱的标志,不要利用这点来进一步打压对方。
9.战争:用真理来“虐待”对方
“你看我是对的!”我们仗着自己有道理,就觉得有义务(被允许)驳得对方(犯错的人)哑口无言。莫里斯·T.莫斯奇诺在他的著作《两个谎言》中提出“疯狂而恶毒的真理崇拜”。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摧毁他人。但是,怀有恶意的策略将导致强烈的报复……
和平:寻求合作的基础
我们达成妥协(“我对真理的要求教会了我妥协之美”——甘地),我们给人犯错误或过失的权利。我们应更加宽容,而不是恶意地谴责他人的弱点或失误。真正的宽容首先在于承认不同于自己的思考方式或行为方式,尽量不要禁止或要求他人做某事。
10.战争:让上级力量介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打电话给大佬、老板的老板、上帝……老套的孩子式的反应:我们要举报,我们会告诉妈妈!拉封丹寓言中有这样的故事,“猫、鼬鼠和小兔子”:大猫同时吃掉这两种动物!妈妈惩罚所有人!
和平:成年人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不要尝试越级办事,正如一句老话所言“家丑不可外扬”,我们就从对手那里光明正大地赢得和平吧。
11.战争:想要复仇
让对方跟我们一样“吃苦”,这就是最初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时候带点教育性的托词:“这样,他才会明白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和平:原谅
当情有可原时,我们选择原谅,再不然可以选择离开。科西嘉岛的族间仇杀导致无休止的冲突。我们没有治愈仇杀的伤口,没有继续前进,而是任由伤口裂开,在仇恨中裹足不前。正如《塔木德》中所说:“好好生活。这才是最好的复仇。”
12.试图羞辱对方
我们不满足于小小的成功想让对方“听命”于我们。由于对方没有选择,他只得心里憋着一口气臣服于我们,他只是暂时地顺从,随时渴望着复仇。1918年发生的事情正是如此,人们强迫德国接受难以忍受的条件,这一举动埋下了强烈的复仇的种子,结果在几年之后仇恨就爆发了……
和平:胜利时,宽宏大量
不要追击他人。当对方失败时,不要利用自己的成功来打压你的竞争对手或者有“污点”的敌人。不要想着报仇,总要给对手留点面子。
发生冲突后致歉
当我们越界时,要好好道歉可不容易。即使我们感到羞愧、内疚,但是这种情绪要么过于强烈,要么不够强烈,要么很快就消失了。懂得道歉是一门艺术!
事发后不要过早道歉。
道歉的宽慰效果会随着时间而增强:事情发生之后过快的歉意给人一种失落感,相反,迟到一点的歉意会更容易得到谅解。
首先应该留时间给对方出气、表达他的愤慨和沮丧。
只有在你承认所有冒犯、错误或失误时,道歉才真正有效(修复、和解):你必须努力聆听。冒犯对方之后,对方发泄自己愤慨的时间可能会相对较长(取决于被冒犯的程度)。这种情况下,在道歉之前,你必须在这段必要的时间里,“忍受”“受害者”充满敌意的批评意见。
资料来源:《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2005年
(1).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扔出去,词组来源于洗澡的规矩。直到19世纪末,自来水资源有限,人们习惯按家中长幼尊卑的顺序来洗澡。当水盆中装满干净的水后,爸爸或者是一家之长先洗澡。接着是长男们,然后是女性,最后是婴儿。逐渐,水变得越来越脏,因此要注意不要把最后的小宝宝遗忘在澡盆里。意思是为了避免烦恼而摆脱某样重要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