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 / 2)

也就借着这短短的片刻工夫,张皇后心里已经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摸了个大概,再说出话来就有分量了:“皇上,妾以为写这个奏折的人和头年那几个老臣是一伙的!这帮人一心想爬到陛下头上去,逼着皇上裁撤监军太监,裁了监军太监,耳目全部切断,整个朝廷都是他内阁一家说了算!上次那件事办不成,这帮老家伙就来打外戚的主意,指使这个什么李梦阳来闹,无非想要皇家出丑!然后他们借着这个由头再来逼宫。皇上可不能任这帮人胡来,不然让内阁得了势,就控制不住了!”

其实张皇后说的这些话,朱祐樘心里早就想到了。

做皇帝的人都有一份天大的私心,把他们手里的独裁大权看得比命还重,整天像防贼一样提防着天下人。朱祐樘是个好皇帝,更难得的是,朱祐樘实实在在是个好人,可是和世上所有皇帝一样,朱祐樘也把皇权看得比命还重,容不得别人触动分毫。

李梦阳的奏章刚递上来,朱祐樘就猜到大臣们的意图了,否则他也不会这么轻易就放过张鹤龄。

看了朱祐樘的神色,张皇后知道皇上已经被自己说动了心,赶紧借着这股子劲儿又往下说:“依我看来,这个写奏折的家伙虽然不是主谋,可他是个挑头的,绝不能轻饶!皇上应该立刻下旨把此人关进诏狱,再让锦衣卫狠狠打他一顿板子,他背后那帮老家伙就都老实了!”

张皇后这话表面看似没有什么,其实内里的意思十分凶狠。因为锦衣卫的板子最有讲究!说轻就轻,说重就重。如果让这帮打手知道这顿板子是张皇后叫打的,立时就会要了李梦阳的命!

可皇后脑子好使,皇上也不糊涂。张皇后话里的意思朱祐樘听出来了。

张皇后虽然精明过人,平时并不干预朝政,只是一味护着娘家人罢了。她刚才那话虽然说得狠毒,可皇帝要是不听,谅她也不会怎样。想到这里,朱祐樘也就不置可否,只是摆了摆手,让皇后退出去。

眼看把自家兄弟救了,又把责任都推到内阁“老家伙”身上去了,虽然皇上没全听自己的,可刚才失了的面子已经争回来了,张皇后也满意了,一声不响地退出去了。

朱祐樘一个人在暖阁里坐了好久,反复掂量轻重,分析利弊,直到深夜,这才终于下了决心。

第二天一早,圣旨下来,把李梦阳关进了诏狱。

事情真就像张皇后所说,李梦阳一下诏狱,朝廷里的这帮文官们全都老实了,再也没人上什么折子、参什么人了。

从这天起,内阁的三位阁老以及兵部尚书刘大夏、都御史戴珊这些老臣都知道眼下说不上话,所以干脆就什么话都不说了。弘治朝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省”,到这儿,算是彻底结束了。

一时间北京城的天空似乎罩上了一团沉重的阴霾,灰蒙蒙,冷冰冰,群臣束手,万马齐喑。

而在京城以外,初春两场雨雪过后,直到入夏,再没见一个雨星儿。眼看今年北方又是一场大旱,年初刚刚安定下来的数十万流民又开始到处逃亡,关外的蒙古人又开始蠢蠢欲动,派往各处的镇守太监仍在骚扰地方,皇亲国戚仍在作威作福。这个时候,天下的老百姓饿得睡不着觉,朝臣们急得睡不着觉,而弘治皇帝,也愁得睡不着觉了。

李梦阳弹劾张鹤龄的那道奏章就在皇帝的御案上放着,十几天里,朱祐樘不知把这份奏章看了多少遍。

“眼下国家有二病:一是元气之病,国家士气日衰,人心不振;二是腹心之病,宦官猖狂,国戚横行。又有三害:一是兵害,二是民害,三是庄场饥民之害。又有六渐:国库渐空,盗贼渐起,礼俗渐坏,律令渐弛,术士渐宠,王公渐奢……”

在明朝历代皇帝中,弘治皇帝是个特殊的人。他很善良,但不果断;挺英明,但没气魄;能纳谏,却又护短。到现在,这位天子自己也感觉出来了:在位十八年,他这个皇帝没把国家治理好。

弊病丛生,问题如山,再不整顿,以后可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