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守仁受廷杖那天,老父亲王华也在朝班之中,亲眼看着儿子挨了五十廷杖,血淋淋地被锦衣卫拖走,王华咬紧牙关,一滴泪也没掉,一句话也没说。好容易退了朝回到家,王华一头倒在**,动弹不得了。
在束手无策之中苦熬了三天,王华觉得自己就快要垮了。忽然管家来报,说从宫里来了几个太监,有旨意要传。王华心里一阵惊喜,以为自己早年在詹事府做过少詹事,给当今皇上讲过几天学,天子体恤王家,专门下了旨意,儿子的事有了什么转机!赶紧飞跑出来接旨,想不到迎面来的竟是提督东厂太监丘聚。
一见是丘聚,王华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也没别的办法,强扮笑脸上前招呼:“原来是丘公公。”
丘聚一张马脸笑成了一朵**,冲王华连连拱手:“实庵先生好,早听说先生大名,今天有缘相见,真是三生有幸。”
看着丘聚的这张脸王华觉得直恶心。可这个时候不忍也不行,只得赔着笑脸儿把丘聚让进厅里落座,才问:“丘公公这次来,是不是皇上有什么旨意?”
王华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可今天他心里太急,脸上虽然看不出什么,说话的声音却变了。丘聚早看出来,乐呵呵地把头一摇:“皇上没有旨意。我就是到实庵先生府上来坐坐,叙谈叙谈。”
……皇上没有旨意,丘太监是来和王华“聊天儿”的。
丘太监故意这么说,话里已经透露出一个阴森的意思。王华何等老辣,一下听了出来,暗吃一惊。
见王华脸色微变,眼神犹疑,丘聚知道这位状元公猜出自己的来意了。既然王实庵这么明白,丘聚也没必要绕弯子了:“咱家就实话实说了吧,今天是司礼监掌印刘公公让我来的。刘公公一向仰慕实庵先生的才学人品,想和先生交个朋友,已经在府里摆下宴席,让我来请先生赏光,过府一叙。”
刘瑾这贼想搞什么鬼,王华一眼就识破了。正因为识破了刘瑾的诡计,现在的王实庵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怕得心惊胆战。
还记得刘健、谢迁两位阁老被驱逐后,内阁出了空缺,当时“八虎”太监商量阁臣人选,刘瑾只选了两人:一个是被迫留下的李东阳,一个是向刘瑾告密的焦芳,还有一个位子没定下来。
——现在刘瑾要把内阁这把椅子送给礼部左侍郎王华。
刘瑾和王华是老相识。
早年朱厚照做太子的时候刘瑾就一直随侍左右。当时王华担任东宫辅导,负责给太子讲学。结果刘瑾每天站在太子身后听王华给太子讲圣贤书。
别看刘瑾做起事来像狼一样凶残,其实这家伙颇有心计。作为一个太监,他没读过几本书,认不得多少字,却满心想着要读书明理,也很敬佩那些有学问的人,对王华这位满腹经纶的状元公又羡慕又崇拜。当然,这些羡慕和崇拜都是悄悄的、暗暗的,王华毫不知情,刘瑾也没对别人说过。因为他知道自己只是个低三下四的阉奴,想和王华这位状元公结交,根本不配。
可现在刘瑾飞黄腾达,成了大明朝炙手可热的权臣,和王华打交道,他觉得自己配得上了。
另一方面,如今的刘瑾权倾朝野,连阁臣的任命他也能一手把持。可内阁是百官之首,朝廷的支柱,刘瑾能摆布内阁,却不可能撼动整个朝廷。所以阁臣的人选很要紧。如今的两位阁臣,李东阳是刘瑾的对头,留下他只是为了稳定人心,刘瑾绝对信不过这个老头子。焦芳是靠着告密起家的,朝臣们对焦芳恨之入骨,刘瑾虽然提拔焦芳,也知道这个卑鄙小人日后在内阁站不住脚。
李东阳不可信,焦芳又太臭,在朝中一点儿威信都没有,这时候,刘瑾就想起“成化辛丑状元公”王实庵来了。
论官职,王华眼下当着礼部左侍郎。人品、才学、名望也都够得上格儿。最要紧的是现在王华的儿子被关在诏狱里,性命朝不保夕,他难道不要儿子的命吗?
有一条人命捏在手里,刘瑾正好以此为要挟,逼王华就范。
刘瑾心里这几条思谋,手里这几样把柄,就是今天丘聚要说的话:“三天前令公子上奏妄议朝政,惹怒了皇上,这个事儿刘公公是后来才知道的,很是惋惜呀!细想想,公子所奏其实也不无道理,所以刘公公打算在皇上面前尽量说点儿好话,想法儿把令公子从诏狱里保出来。”